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1169407       资源大小:29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 1 -白城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尊崇祖宗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

    2、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的灵魂保持某种敬畏。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 ;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

    3、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三家在

    4、思想体系的诸多逻辑节点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见解,- 2 -也决定了它们对爱、德、贤、圣等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摘编自冯立鳌儒法墨观念差异的根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反映世袭贵族阶层的理念,守护家族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尊崇祖制礼仪,强调平等仁爱。B. 墨家维护他人利益,主张节用,倡导非攻,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C. 法家认为人有利己之心,治国应诱以利益,施以权术,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遵循法规。D. 儒、墨、法三家的社会治理观有所不同:儒家注重家族社稷;墨

    5、家关心下层民众;法家维护专制君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理论本位出发分析儒、墨、法三家的思想,指出理论本位的不同是三家形成不同观念的缘由,也是三家划分的根本依据。B. 文章先提出儒、墨、法三家理论本位不同的观点,然后概括性说明三家思想体系的不同理念,最后强调理论本位的决定性作用。C. 文章从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等方面阐述儒、墨、法三家所持的不同见解,说明它们理论本位的不同。D. 第三段以墨家圣人大禹为例,来说明墨家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个人能力的看重,表达了当时社会众多小生产者的利益诉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6、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理念,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B.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不置可否,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法家不信鬼神,由此可见,在天命观上,儒、墨、法三家各持己见。C. 儒家为传承贵族阶层的家族利益,墨家为表达对兼爱的推祟,都提倡崇拜先圣,而法家为保证君主的权势反对崇拜先圣。D. 儒、墨、法三家不仅在道德观、圣人观、人才观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对爱、德、贤、圣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同。【答案】1. D 2. D 3. A- 3 -【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倡导以血亲炎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可知,

    7、选项中强调平等仁爱”说法不当。B 项,根据第三段“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可知,选项中“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说法不当。C 项,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可知,选项中“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说法不当。【2 题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可知,选项中“第三段以墨家圣人大禹为例,来说明墨家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个人能力的看重”说法错误。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

    8、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 D 项论据的作用分析错误。【3 题详解】试题分析:偷换对象,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儒、墨、法二冢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可知,选项中“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说法不当。(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 。相关

    9、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 185 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实际上,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 2010 年以来,5 年中有4 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 1998 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 4 -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

    10、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 ,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 ,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 ,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所

    11、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示意图我国自 2015 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 2017 年 4 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 420 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 544 亿元。全国已有 370 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 5 -材料三:理性看待海绵城

    12、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

    13、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4. 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C. 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D.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

    14、绵城市。E.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6 -6. 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答案】4. C 5. CD 6. (1)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2)城市管网建设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3)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4)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各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

    15、,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功能体现是积存与渗透雨水”有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二第二段“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可见功能不仅仅是下雨时积存与渗透,还包括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A 项,材料一第三段“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 ,材料二第一段“建设一个海绵城市 ,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B 项,材料一第三段“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

    16、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 ;D 项,材料一“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这三个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 “两项” 。C 项,正确,现有的不妥做法是指“假使都像有些地方钱花出去了不问效果” ;D 项,正确,判断源自于“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下,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 ,既是前提,选择支中“如果那么”的表述就没有问题。A

    17、项,材料一介绍原因并没有结合详实的数据,属移花接木。B 项,材料一的原文是“仅依靠市政管网排水已是杯水车薪” ,材料二的原文是“把排水作为主要问题,治标不治本” ,并不是说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属误读原文/过分解读。E 项,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有误,我国只是启动了建设试点,370 个城市也只是提出了专项- 7 -规划,并不是全面启动建设。【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材料一第三段指出“内涝”的两个原因, “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从国内城市生

    18、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 ,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 ,第一个原因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可以从第二个入手;材料二第一段“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材料三“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下”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

    19、靠的评价系统” 。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信息的方向,比如本题中,“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 “综合三则材料” ,说明答案分布在三则材料中;“解决城市内涝”这是筛选信息的方向,考生应先圈出文中介绍导致“城市内涝”原因的句子,还可以圈出直接提出该如何做的句子,特别要抓住如下提示性的词语,如:“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 “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 ,借助这些句子可以找到本题的答案,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

    20、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条绳索【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 ”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 “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 “有一条绳子从天- 8 -上垂下来!”胡安喊道。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

    21、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 ”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 ”胡安哀求道。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

    22、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吓绳索。 “很软。 ”他想。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

    23、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 “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 ”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9

    24、-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

    25、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我的绳索。 ”他回答道。(译林2010 年第 2 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表现他的性格特点。B.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

    26、,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C. 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D. 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8. 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妙处。【答案】7. B 8. 好奇而自信: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父亲等人不相信但仍相信自己的所见、相信自己能够探究清楚。胆怯而谨慎: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 10 -指尖轻轻触

    27、碰绳索,爬到十米害怕得不敢继续。勇敢而执着:在央求父亲无果后,自己向绳索跑去,一探究竟;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 9. 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用七十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表现胡安充满好奇的精神和执着探索的欲望。情节设置方面,照应标题与前文情节,使绳索成为小说线索与推动力,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主旨表达方面,加大小说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人物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效果方面,既在读者意料之外,打破读者心理预期,引发深层次思索;又留下空白,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真实性和感染力。【解析】【7

    28、题详解】本题考查阩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 项, “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表现他的性格特点”说法不全,缺少了动作描写。C 项, “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说法啊错误,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手法,最后两段使用了第一人称。D 项, “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 、 “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都有误。故选 B。【8 题详解】题干是“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方面考虑。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

    29、“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 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这些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勇敢、谨慎、小心。老师“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以及他攀爬绳索,表现了他喜欢探索。七十年后他还在寻找绳索,表现了他的执着。【9 题详解】题干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妙处” ,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作用能力。答题时,首先写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主旨表达的作用,以及文章的结构方面的内容。结构上主要和上下文、标题、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分析在塑造人物的性格以及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

    30、的情节,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使绳索成为小说的线索。在人物性格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主人公的执着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主- 11 -题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在艺术手法上,加大了小说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点睛】人物形象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

    31、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32、。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

    33、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后宪、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 12 -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

    34、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B.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C.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

    35、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D.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B.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便是此意。C. 顿首:跪而头叩地,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

    36、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D.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B. 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13 -C. 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

    37、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D. 胡惟庸拿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怪罪,但心存芥蒂,停了刘基的俸禄。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答案】10. B 11. C 12. A 13. 他多次想害你,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吗(或为他说话)?我将要拜你为丞相。我过于憎恨坏人坏事,又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如果当了丞相,将辜负皇上的隆恩。【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

    38、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陈友谅”“太平” “东下” “势” “诸将” “钟山” “基” “目” “太祖” “内” “先生” “计” ,标志性词“曰” ,动词“陷” “谋” “议” “奔” “张” “言” “召” “入” , “陷太平” “谋东下” “或议奔据钟山” , “奔据钟山”是议的内容,其间不能分,再结合本句意思: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句子

    39、可以断开为: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故答案为 B。【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 “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说法错误,还有“稽首” ;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故

    40、选 C。【12 题详解】- 14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 “用钱财买通关节”说法错误, “通款”不是用钱财买通关节,而是转达诚意。还有“对此太祖十分生气”说法也不正确, “难色”不是十分生气,而是为难之色。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41、如(1)中的“数” ,多次;“乃” ,竟然;“君乃为之地耶” ,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吗(或为他说话) ;“行” ,行将,将要;“相” ,拜为丞相。 (2)中的“疾恶” ,憎恨坏人坏事;“耐” ,忍受;“繁剧” ,繁琐的工作;“为之” ,指如果当了丞相;“且” ,将;“孤” ,通“辜” ,辜负。【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

    42、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起初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会使你们家的门第声名远播的。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

    43、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上天的规律是,后发动的人取胜,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就在这一战。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把他打得大败。太祖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 15 -励刘基,刘基推辞了。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拿它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这年大旱,他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就命刘基平反冤案,大雨随

    44、后就下了。他又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

    45、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而自己的好恶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寺见牡丹刘子翚【注】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今日寻

    46、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注】刘子翚(hu) (11011147) ,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 “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B. 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 “穿” “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 16 -喜爱。C. 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D. 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E. 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15.

    47、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DE 15. 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D 项,分析片面,根据原文, “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白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E 项,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

    48、人对牡丹的喜爱。【1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结合诗歌情感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辨析手法然后分析情感。如此题分析“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诗中的词语“曾” “回首”可见诗歌的前三联是回忆属于“虚写” ,最后一联“山房”等景物,应是“实写” ,由此可知是“虚实相生” ,结合“意萧索”可知是一种失落感,整理即可得到答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

    49、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虚实相生和对比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16.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 -(1) 离骚中体现诗人“董道直行而不豫” 、牺牲性命也不顾惜的诗句是: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用“_”的动作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3) 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一尊还酹江月 (4). 道之所存 (5). 师之所存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犹、悔、尊、酹。【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


    注意事项

    本文(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