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内蒙古大板三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10 月)月考试题评卷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1、在成功举办 1988 年汉城夏季奥运会的 30 年后,韩国人用两个多小时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奥运精神的永恒主题和平。朝韩代表团第四次手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组成联合冰球队。这让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韩关系得到缓和,给了双方难得的对话契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奥运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一定的政治关系决定的 要充分发挥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精神借助奥运会这样的物质活动得以传承 奥林匹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 B. C. D. 2、根据下图可以推
2、断出( )A. 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减少,文化市场规模渐趋萎缩B. 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C.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增强了文化软实力D.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使文化具有了相对独立性3、由于观剧习惯的互联网化、 “一剧两星”政策的限制、IP 热潮的兴起、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014 年以来,网络剧“爆款”频现,影响力提升显著大有赶超电视剧之势。在经历了两年的野蛮生长后,网络剧市场在 2016 年进入成熟期,由原先的“博量”发展转为“品质”发展。相较 2015 年网络剧数量超过 100%的增速,2016 年的增速明显放缓,但优秀头部网络剧播放量只增不减。
3、网络剧之所以称为“爆款” ,根本原因是( )A. 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B. 一定的文化给予一定的经济以重大影响C. 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D.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规定,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这是基于( )文化环境影响着人,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发挥其特有的感召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需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强基固本爱国主义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国歌纳入
4、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引领风尚A. B. C. D. 5、 “留在一个人脑子里和心灵中的乡音和留在他话里的乡音一样多。 ”拉罗什富科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A.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差异性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 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6、我国东汉时期伟大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下列观点与其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有(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有知识而不正直的人是可怕的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 A. B. C. D.7、春雨惊春清谷大,夏满芒
5、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变化规律形成的智慧,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这说明(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推动认识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A. B. C. D. 8、诗,是志的浓缩,是情的净化,是文学的躯体、哲学的灵魂、美学的霓裳,是文学、哲学、美学的统一。对于诗人来说, “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 “诗心”往往需要外界的激活。这体现了: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文化素养;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6、( )A. B. C. D. 9、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B.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10、2017 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75 周年。75 年来, “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洁,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3A. 优秀文化可
7、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 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1、微信作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 )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传播方式的变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 B. C. D. 12、2017 年 8 月,上海昆剧团受邀参加希腊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600 岁的昆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蘊与无穷魅力,在希腊掀起了一阵昆曲热,也为中国
8、与希腊建交 45 周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材料表明(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具有相通之处文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求同存异A. B. C. D. 13、2022 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团队,此前他们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关于“衷情中国文化”,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说:“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 ”这启示我们(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民族文化是支撑本
9、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A. B. C. D. 14、讲仁爱、重民本、受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这些思想贯彻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首条规定,明确了整部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材料表明( )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一脉相承又因时而变传统文化是民法总则思想的源头活水没有文化的积累,就没有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 B. C. D. 15、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学
10、水平,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是(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起着决定作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A. B. C. D. 16、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4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并发挥陶冶气质的作用,在这个春天,乘着春风,文化传承的薪火将越烧越旺。由此可见 (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适应现代传媒的文艺形式
11、更容易被传播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电视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A B C D17、长城、武术、熊猫、中医药、经典国学、书法绘画一直是外国民众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并位居前列的中国文化元素。2017 年 5 月, “一带一路”沿线的 20 国青年把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评选为中国高新科技的“新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新元素折射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活新方式。材料表明( )高新科技已经取代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科学技术进步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元素的魅力中国文化元素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多种中国文化元素可以透视中国生活方式A. B. C. D. 18、富有传统市井文化气息、
12、浓缩现代市民生活乐趣的茶馆相声是津味文化的重要标志。茶馆相声的优势就在于“原汁原味、雅俗共赏” ,既保留了相声的原貌,又合老百姓胃口。一位相声名家指出:茶馆相声太雅了没人爱听;太俗了让人没法听。茶馆相声的发展要做到( )立足实践,从百姓生活中汲取营养 继承传统,注重保留茶馆形式 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文化需求 立足于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A. B. C. D. 19、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 ,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
13、人们的共鸣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A. B. C. D. 20、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据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因为A.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B. 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C. 繁荣我国当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D. 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1、 国家宝藏这款以“文化鉴宝”为主
14、题的综艺节目,首次将 9 家博物馆拉进综艺节目,采用“纪录片+小剧场”的形式让入耳目一新。每期节目线上线下大家可以在微博上进行投票,选出自 己最喜爱的国宝,或者参加“我写国宝广告语” 、 “国宝表情包”等原创内容征集。 国家宝藏之 所以“活”起来,得益于(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文艺的原创力,以与现代流行文化的融合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作精良,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国家宝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A B C D22、沈绣是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
15、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一代新风,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 )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开展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坚持“西学为本、中学为用”的文化融合过程A B C D23、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告诉我们( )A. 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B.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出时代思想理论C.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革故
16、鼎新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与发展的重要根源24、五四运动时期,有人提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 。材料中的观点表面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从实质上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 )过多强调自我,拒绝文化的借鉴和融合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的体现从根本上否定了东方文化绚丽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缺乏文化的包容性排除异己,孤芳自赏A. B. C. D.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25、材料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
17、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推动了我国文物事业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在文物的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上,一些地方还存在“脱靶”现象。有的保护手段单一,保护技术缺乏针对性;有的开发不当,只讲眼前利益、不顽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忽视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材料二:12 月 3 日晚,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开播。这档节目此前就因集齐了九大最具份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而引起广泛关注,开播第一期,便在豆瓣上取得9.3 分的超高评价。以往人们了解文物,大多通过参
18、观博物馆,能获取到的信息很有限。那如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呢?总导演于蕾和她的团队从零开始研发,历时两年,广泛征求观众和文物收藏者的建议,反复推敲、打磨,终于形成了如今的集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首期节目中,国宝守护人梁家辉从国宝石鼓引出了故宫守护人梁家五代父子的故事。从守护文物的人和他们与文物的故事,到6传承千年文脉的民族大义,节目组对人文关怀的挖掘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在舞台设计上,节目组将中国古典韵味和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融合纱盒投影、透视冰屏柱、巨型环幕于一体,呈现出精致逼真、流畅自然的效果。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点评说:“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
19、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国宝为载体,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物保护?(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宝藏节目组的成功对于文化创新的启示。(3)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安小雁塔博物院时强调, “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要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如何让文物“说话”?请你提两条建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材料一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农耕文化发展空间萎
20、缩,某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扎实推进。以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组织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农耕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积极开展农耕文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强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利用现有乡村建筑,留住乡村记忆;扶持农耕题材影视剧、纪录片、微电影、网络剧创作,增强各族群众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材料二 农耕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光大农耕文化,不能墨守成规,而应着眼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并彰显农耕文化的时代特色,广泛吸
21、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注重农耕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从而实现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该省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做法的合理性。(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应如何实现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 【答案】B【解析】朝韩代表团第四次手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组成联合冰球队。这让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韩关系得到缓和,给了双方难得的对话契机。说明奥林匹克精神借助奥运会这样的物质活动得以传承,要充分发挥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政治的促进作用,项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
22、作用,而不是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项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2、 【答案】B【解析】图表表明随着人们收入规模的增长,中国视频付费市场规模也在增长(图表中只是中国视频付费市场规模增长率下滑,这只是增长速度下降,不代表付费市场规模下降) ,这说明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市场规模渐趋萎缩,A 项不选;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不选;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观点错误,D 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 B。3、 【答案】A【解析】网络剧之所以称为“爆款” ,根本原因是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
23、济和政治的反映,它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A 项正确;网络剧之所以称为“爆款” ,其根本原因与文化的反作用无关,也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无关,B、C、D 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 A。4、 【答案】B【解析】文化环境影响着人,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发挥其特有的感召力,所以开展组织学生学唱国歌等活动,正确;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无关,不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强基固本,正确;爱国主义并不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 B。5、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留在一个人脑子里和心灵中
24、的乡音和留在他话里的乡音一样多。 ”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乡音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特点,C 正确;A、B 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相符;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中“绝对稳定性”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6、 【答案】D【解析】 7、 【答案】B【解析】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变化规律形成的智慧,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项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项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变化规律形成的智慧,并非
25、传统习俗,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8、 【答案】C【解析】89、 【答案】A【解析】有了心灵才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对他人和社会付出情感和责任。这里的心灵指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世界观,世界观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A 正确;B 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 与题意不符;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 本身说法错误。10、 【答案】C【解析】 “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
26、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就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 C 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故排除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 D 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C。11、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且适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说法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27、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2、 【答案】A【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昆曲走出国门,受到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希腊人民的喜爱,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项符合题意;昆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在希腊掀起了一阵昆曲热,说明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具有相通之处,项符合题意;文化发展会对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说“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夸大了文化的作用,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文化创新及其对文化创新的途径;项不合题意。答案选 A。13、 【答案】D【解析】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本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并没有强调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选;“要懂本国文化
28、,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这启示我们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正确;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是材料要强调的,不选;“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这启示我们民族文化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 D。14、 【答案】B【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首条规定,这表明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一脉相承又因时而变,正确;社会实践才是思想的源头活水,错误;“没有文化的积累,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被传承下来并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正确,故本题答
29、案应为 B。15、 【答案】A9【解析】说法错误,教育不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教育是传播途径不是手段。选A. 16、 【答案】C【解析】1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题中,中国高新科技的“新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新元素折射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活新方式。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元素的魅力,通过多种中国文化元素可以透视中国生活方式,符合题意;中高新科技已经取代传统文化,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排除。故选 D。18、 【答案】B【解析】茶馆相声的优势就在于“原汁原味、雅俗共赏” ,因此茶馆相声的发展要做到立足实践,满足百
30、姓口味,从百姓生活中汲取营养。同时,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文化需求。项符合题意;茶馆相声不仅要注重保留茶馆形式,更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吸引观众,项说法错误;茶馆相声有其特定的环境,不可能满足各类市场需求,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19、 【答案】A【解析】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也说明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故题肢正确;题肢中的“趋同”说法错误,排除;题肢材料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20、 【答案】D【解析】继承传统文化的正
31、确态度并不是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原因,A 项不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B 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繁荣我国当代文化的关键并不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C 项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所以要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D 项正确。21、 【答案】B【解析】符合题意,利用微博以及线上线下参与方式等,说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错误,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符合题意,采用“纪录片+小剧场”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作精良,增强人民群众的文
32、化获得感;不合题意,国家宝藏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这一表述错误;故选:B。22、 【答案】A【解析】23、 【答案】D【解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说明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的作用,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A 项不选;人民群众并不直接创造出时代思想理论,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 项不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与发展的重要根源,D 项正确。24、 【答案】B10【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表面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从实质上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东方文化绚丽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是
33、“民族虚无主义”的体现。项符合题意;观点过多地否定自我,项与题意不符;观点不是排除异己,孤芳自赏;而是否定自我,崇洋媚外。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点睛: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哪两种错误的倾向。(1)要克服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克服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克服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二、非选择题25、 【答案】 (1)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文物保护,使人们可以通过文物领略历史上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物是历史文化成就的
34、重要标志。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发挥文物的服务和教育功能,有利于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塑造人生。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加强文物保护,有利于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3)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呈现技术;合理开发,不过度开发;加强文物修复【解析】本
35、题以文物保护为话题,组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关键词和知识范围没有明确限定,第一问难度较大,第二问难度一般,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比较容易。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物保护?属于意义类试题,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首先分析设问:“加强文物保护” ,可以解读为文物是传统文
36、化的物质载体,文物属于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文物承载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对今天来说,文物保护属于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文化自信等。然后把握材料关键词“传承历史文化” 、 “宝贵遗产” 、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调动运用文化的特点、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省、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等知识进行分析。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宝藏节目组的成功对于文化创新的启示。从设问看,需要调用的教材知识是“文化创新”的知识,需要归纳的是“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之处” ,然后二者对接,形成启示类答案。读材
37、料可归纳:发挥了大众传媒的作用;处理好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然后按照先理论后结合材料的思路组成符合启示类主观题格式的答案即可。第三问要求就如何让文物“说话”?请你提两条建议,属于开放性问题。所谓“让文物说话” ,其实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挥文物的价值,方法很多,只要符合用现代手段和方式发挥文物价值的就是好的建议。26、 【答案】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对研究农耕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积极开
38、展农耕文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培养素质优良的农耕文化传承人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11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传统村落,利用乡村建筑,留住乡村记忆,能够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扶持农耕题材影视创作,能够最大限度超越时空局限,增强中国农耕文明的影响力。(2)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彰显农耕文化的时代特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
39、体。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的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解析】此题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材料考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该省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做法的合理性。 ”属于依据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抓住知识范围“文化传承” 。其次要抓住题眼“该省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做法” “合理性” 。然后结合该省的具体做法分别从文化遗产的意义、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的功能等方面分析该省在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中的各做法的合理性即可。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应如何实现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为“文化创新角度” 。其次明确要做的内容“实现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具体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