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6单元《拉德茨基进行曲》教案1花城版.doc

    • 资源ID:1167304       资源大小:3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6单元《拉德茨基进行曲》教案1花城版.doc

    1、1拉德斯基进行曲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乐曲,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作曲家的名字及主要作品,简单掌握乐曲的风格、节奏特点、曲式结构及管弦乐队、管乐队的主要乐曲名称及乐队编制等知识。能力目标:欣赏乐曲,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赏析乐曲的基本特点,了解其所适用的演出场所及功能。并能随音乐挥拍,感受进行曲音乐的节奏特点。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喜欢进行曲风格的乐曲和歌曲,通过音乐进一步加深对进行曲社会功能的认识,并乐于参与体验,深入了解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2 学情分析 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 1848 年创作的。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2、。拉德斯基进行曲 ,D 大调,2/2 拍,复三部曲式。四小节的引子,生机勃勃,意气风发,能立即唤起人们的欢乐情绪。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咚咚咚”大鼓雄浑的震响,凌空而起。一阵欢快的合奏乐,把人引入到音乐的境界。以小提琴为主的乐器,中间不时地插入大提琴,长笛,大鼓的声音,纷乱中见和谐,似乎是为军队的凯旋而热烈庆祝。从音符间可以感到人们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欢快,更是团聚奋发的呼喊,对

    3、未来充满了憧憬3 重点难点 1、感受、体验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并能记住其中的一段旋律。2、复三部曲的曲式结构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一、组织教学 听军队进行曲进教室活动 2【导入】二、导入 1、进入教室时听到的音乐节奏感觉怎样?2、这首曲子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曲?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3、什么样的曲子被称作为进行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进行曲: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活动 3【讲授】三、新课教学 (一)初步欣赏乐曲21、播放多媒体课件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版。2

    4、、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感受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三个问题:A、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轻松、幽默、诙谐)B、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共分三个大段)C、其音乐表现形式是什么?是什么风格的音乐作品?(管弦乐合奏,进行曲体裁)3、复习管弦乐相关知识:乐队分组、基本编制、主要乐器等。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4、结合本曲音乐特点,回顾进行曲体裁。 (本曲节拍为偶数拍 2/2 拍,主要节奏特点是以弱起、八分音符节奏为主,作品体现平稳、轻松、愉快的节奏特点)(二)赏析各段主题1、引子A、引子是用什么力度表现的?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情绪?(力度强,情绪欢乐激昂、辉煌果断,由乐队全奏来表现)B、请学生用击

    5、掌方式模仿这个主题轻快活泼的节奏特点。2、第一部分主题A、第一部分主题 A 与引子的节奏有何不同?情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由弱起节奏构成的旋律为级进走向,虽是进行曲,却具有圆舞曲的轻松愉悦的气质和轻巧愉快的情绪)B、随音乐有节奏地拍掌,体会此段旋律的轻快、愉悦。C、第一部分主题 B 与主题 A 有何相同与不同?它的力度、情绪上如何表现?(主题 B 模仿主题 A 的旋律,节奏相同,但音高、旋律上稍有变化。力度更强,情绪更显高昂、激动)3、第二部分主题第二部分主题与第一部分主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在一段引子后进入本段的主题,力度为中强到中弱,情绪较之前有所变化,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奏出了柔美的旋律

    6、)(三) 、分组讨论:根据教材指挥图像提示,以及聆听各段主题音乐是的想象,讨论一下每段主题用什么样的挥拍手势,并说说理由。(四) 、乐曲的基本曲式为再现复三部曲式:引子+A+B+A+C活动 4【讲授】 四、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 作曲家简介:老约翰施特劳斯 1804 年 3 月 14 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名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 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

    7、19 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 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 年9 月 25 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8、,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3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 1848 年写成的,编为作品 228 号。创作背景: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1766.11.02-1858.01.05)是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在 1850 年-1857 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 91 岁高龄在米兰辞

    9、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 14 日。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活动 5【活动】五、知识拓展 1、观看卡拉扬在 1987 年新年音乐会指挥该曲的视频,注意以下四个方面:A、卡拉扬的指挥动作在各段音乐的不同表现。B、歌剧不同的音乐表现特点,卡拉扬的指挥动作也不一样。C、观众如何在指挥的引导下进行有节奏的鼓掌。2、观看完视频后,分组探讨本曲中的简单指挥动作。3、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其他表现形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活动 6【活动】六、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知道了复式三部曲的构成,对进行曲这种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音乐都是进行曲体裁,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以后我们在再一起交流。活动 7【活动】七、听拉德茨基进行曲离开音乐教室。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音乐上册第6单元《拉德茨基进行曲》教案1花城版.doc)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