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B 64 备案号: 28411-2010 DB11 北京市 地方标准 DB11/T 725 2010 森林健康经营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forest health management and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2010 - 06 - 28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T 725 201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森林健康经营技术流程 . 2 5 人工林健康
2、经营 . 3 6 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 . 4 7 森林土壤健康经营 . 4 8 森林火 险管理 . 5 9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 . 5 10 森林生态系统 健康 评价 . 6 11 档案管理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常见针阔叶混交林树种配置类型表 . 10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近自然度等级表 .11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 . 12 参考文献 . 13 DB11/T 725 2010 II 前 言 森林健康 经营 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是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在森林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为使北京市森林健康经营与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科学制定
3、森林经营方案以及森林保护与利用对策,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 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北京市园林 绿化局 提出 。 本标准由 北京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 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北京林业大学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平、陈峻崎、彭祚登、余新晓、周彩贤、李春义、马红、陈丽华、张振明、贾忠 奎、 耿玉清、牛树奎、张峰、高志亮。 DB11/T 725 2010 1 森林健康经营与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健康经营原则、技术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4、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 于 北京山区森林 健康经营与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评价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81 2009 森林抚育规程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1063 2008 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1989 年 12 月 18 日国务院令第 46 号 北京
5、市林业植物检疫办法 2008年 4月 22日 北京市人民 政府令第 206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健康 forest health 是指森林作为一个结构体,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和更新能力 ,并 能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森林土壤健康经营 forest soil health management 通过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以达到改善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林地枯落物分解、加速土壤养分循环、提高 土壤肥力等目标,从而促进健康森林的形成。 3.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forest ecosystem health ass
6、essment 指采用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来诊断和评估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结构状态、抗外界干扰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森林健康状况的过程。 DB11/T 725 2010 2 3.4 森林火险管理 forest fire risk management 在 森林经营中,为达到预防森林火灾,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提高森林自身防火能力而采取的综合管理措施。 3.5 目标树 target tree 符合林分经营主导目标 , 在主林层中 生物量大和 生长趋势 旺盛 , 且 无损伤的林木。 3.6 更新目标树 target tree for regeneration 林分中通过天然
7、落种、根系萌生、人工播种或植苗产生 , 生长优良 , 发育健壮且符合经营目标的幼树。 3.7 特殊目标树 target tree for special purpose 林内天然或人工更新的非目的树种,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林木、珍稀树种 ,或是 有益微生物、昆虫、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的其它林木。 3.8 干扰树 disturbance tree 生长势 较差,或 树冠较大并与目标树有一定重叠且对目标树生长有直接影响的林木。 3.9 森林近自然度 nature closeness 现有森林结构与 同一地区原始 森 林结构的相似程度 。 4 森林健康经营技术流程 以主导功能为核心、综合效益最大化为
8、经营原则 ,其 技术流程如下: DB11/T 725 2010 3 图 1 森林健康经营 技术流程 5 人工林健康经营 5.1 林木分类 以提高森林近自然度为 经营 目标的森林,林分经营以单株林木为作业对象,林内树木分为目标树、更新目标树、特殊目标树、干扰树 4 类。 5.2 健康经营技术 5.2.1 密度调控 5.2.1.1 人工幼林定株 对于种植穴内有多株幼树者,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在 造林 3 5 年内 进行定株,每个定植点保留 1株林木。 5.2.1.2 疏伐 5.2.1.2.1 原则:当林分郁闭 度 0.9 以上 ,同 时林内林木单株分化严重时进行疏伐调整;疏伐应使林分近自然度得到提高
9、,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林更有利于发挥以主导功能为 核心 的 综合 效益 。 5.2.1.2.2 适用对象:疏伐时以干扰树、林内枯死木、濒死木、衰弱木为伐除对象。疏伐后应使林地保留木分布 合理 ,同时应注意保留 特殊目标树以及 林缘木、林界木、孤立木和层间植物 。 5.2.1.2.3 疏伐强度:一次疏伐强度不超过总株数的 15% 20%,伐后郁闭度 不得低于 0.5。对于林内枯死木比例较大, 以及 拟建设林下氧吧、游憩桌椅等场所和设施的林分,可适当加大疏伐强度。 5.2.1.3 补植补造 森林健康功能定位 森林 生态系统 健康诊断、评价 森林健康经营规划 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主导功能 为
10、核心 抚育管理 密度调控 补植补造 土壤健康经营 火险管理 有害生物防控森林健康监测、 修正 DB11/T 725 2010 4 5.2.1.3.1 原则: 补植 应根 据林分内林隙大小与林 木的分布特点进行 ;补植后 促使形成针阔混交林或不同树种镶嵌分布的 阔叶混交 群落; 宜 保留 补植穴周围 的 灌木、草本植物 。 5.2.1.3.2 适用对象: 郁闭度低于 0.4 的林分,以及未达到造林验收标准的未成林造林地。 5.2.1.3.3 适宜补植树种: 针叶 纯 林, 宜 补 植补造阔叶树; 阔叶纯林, 宜 补植补造针叶树或 其它 阔叶树 种 。常见针阔叶混交林树种配置类型应符合 附录 A
11、规定 。 5.2.2 目标树单株抚育 5.2.2.1 干扰树伐除:选择对目标树有直接影响、且生长势差的林木进行标记 、 伐除。 5.2.2.2 平茬 复壮 : 栎类、刺槐、 黄栌 等萌蘖 能力 强的树种 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 时 进行 平茬复壮 , 时间宜在 林木 落叶后、 萌 芽前进行 , 留茬高度高出地面 1cm 2cm。 5.2.2.3 除蘖:对采伐更新残留伐桩萌生条, 保留 1 2 株健壮单株,其余全部伐去 , 宜保留迎风面萌条 。 5.2.2.4 修枝: 在林分郁闭,树 干下部出现枯枝后开始进行。根据树种和林分功能目标的不同,选择修除林木下部的枯枝 、 弱
12、枝、粗大枝、徒长枝和竞争枝 。针叶树在前一次修枝后出现 2 轮枯 枝时再进行修剪;阔叶树修枝间隔期视树龄和培育目的而定。每次修枝宜 保留冠高比 2:3。萌芽力 强 和易伤流树种宜 在生长季节 修枝;其它 树种在晚秋和早春修枝为宜。宜贴近树干 修枝 ,切口 应 平滑,不得撕裂树皮。 5.2.3 更新目标树保护 保留天然更新 目标 树单株,采取扩穴、围栏 、割灌等保护措施。 6 天然 次生林 健康经营 6.1 林木分 类 按照 GB/T 15781 2009 中第 5 章执行。 6.2 健康经营技术 6.2.1 经营原则 保留原有自然状态,宜减少和避免人为干扰措施。 6.2.2 间伐定株 根据林分
13、发育 ,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 ,适时伐除部分林木 ,促进保留木生长。 对已形成群状结构的林分,在林木出现明显营养空间竞争前实施 , 伐除全部有害木,对于 优良木 和 辅助木 , 阔叶树种胸径达 6cm,保留 850 株 /hm2 2250 株 /hm2,且 应 分布均匀;胸径小于 6cm 的阔叶树萌生丛,保留 2250株 /hm2以上,且 应 分布均匀。 7 森林土壤健康经营 7.1 松土扩穴 对 郁闭度在 0.2 0.5 的 幼林地或 灌木盖度 60%以上 的林分 , 在目标树周围半径 0.3m1.0m 范围内进行 松土。 在 干旱 阳坡宜 进行培埂扩穴。 7.2 生物质堆积物 返还林
14、地 DB11/T 725 2010 5 林分抚育后的生物质堆积物可粉碎处理后直接返还林地,也可沤制堆肥后返还林地。 8 森林火险管理 8.1 等级划分 按照 LY/T 1063 2008 执行 。 8.2 管理措施 8.2.1 清理可燃物 在冬春季节,应及时清理火源多发区内的倒木、枯立木、生物质堆积物等可燃物或用于生物堆肥原料。针对不同可燃物管理技术见表1 。 表 1 火源 多发区 可燃物管理技术分类表 技术措施 类别(方法) 级别 1 2 3 4 活可燃物控制 郁闭度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林缘阔叶林带 ( m) 5 10 15 林下灌木选 择性割除
15、 保留 半保留 部分保留 全割 林下 草本植物清除 带状 块状 林分清理 枝丫堆清除 运出 平铺 倒木的清理 运出 保留 枯立木的清理 伐除 保留 林木修枝 林木下层枝去除 全部枯枝 枝下高 2.8m 枝下高 3m 树干基部保护 环树干基部枯落物清理 环径 1m 环径 2m 洼地填平 水肥坑填平 基部培土 2m 枯枝落叶处理 堆肥分解法 点状 带状 8.2.2 防火隔离带 在偏远山区山脊,可通过人工割挖防火道或营建抗火树种林带建立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宽度 20 m以上 ;幼林地实行封闭式防火道,林地内割成网格状,每格面积应在 1 hm2以下。 9 森林有害生物 防控 9.1 原则 以预防为主
16、,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为原则。有害生物防控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执行。 9.2 检疫 进行 苗木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检疫复检,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检疫除害 处理 ,具体按照 北京市林业植物检疫办法 执行。 DB11/T 725 2010 6 9.3 防治 及时清理因病虫害而形成的枯木、衰弱木。保护昆虫天敌、鸟类及蜜源植物,为天敌、鸟类营造适宜栖息地。 10 森林生态系统 健康 评价 10.1 健康评价原则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应符合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 10.2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单元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区划小班。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 4个类别 11个基本指标 ,各类指标
17、见表 2。 表 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组织结构指标 森林群落结构 林分郁闭度 土 层 厚 度 近自然度 活力指标 群落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林木可更新能力 抵抗力指标 森林有害生物等级 森林火险等级 土壤侵蚀等级 功能指标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10.3 指标测度分析 10.3.1 组织结构指标 10.3.1.1 森林群落结构 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的太阳光辐射。随着光照强度减弱,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该指标通过森林二类调查的数据获得。 10.3.1.2 林分郁闭度 林分郁闭度是用在调查测线上用树冠
18、垂直投影压线法测定,即以径级5cm以上的林木树冠垂直投影压线总长(点数)与测线总 长(点数)之比计算,以十分法表示。 该指标通过森林二类调查的数据获得 。 10.3.1.3 土 层 厚度 土 层 厚度 是表土层、心土层和母质层厚度的总和,划分为厚层土、中层土和薄层土三个等级。土层厚度划分标准见表 3。该指标 通过 森林二类调查 的 数据获得。 DB11/T 725 2010 7 表 3 土层厚度等级表 单位 (cm) 土层厚度等级 土 层 厚度 厚层土 60 中层土 30,59) 薄层土 0,30) 10.3.1.4 近自然度 近自然度是根据外业调查中对具体地段上的不同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物种
19、组成、立地条件、演替阶段等因素的综合评定,结果分为 5 个等级,详见表 4。具体等级标准 应符合 附 录 B 的规定。 表 4 近自然度等级 近自然度等级 森林群落组成 级 顶极群落森林 级 由顶极种和先锋种组成的过度性群落森林 级 先锋群落森林 级 含有非乡土树种的先锋群落森林 级 引进树种或者由乡土树种组成但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形成的森林群落 10.3.2 活力指标 10.3.2.1 群落生物量 森林群落生物量包括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用收获法测定森林群落的生物量。 10.3.2.2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分析,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
20、表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即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本标准采用 Shannon-Wiener指数 。 10.3.2.3 林木可更新能力 林木可更新能力用每公顷有效更新株数来衡量。 10.3.3 抵抗力指标 10.3.3.1 森林有害生物等级 森林有害生物等级根据林木对森林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鼠、兔类种群及有害植物的受害程度由轻到重分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3 个等级,以虫口密度来衡量 ,具体按照 LY/T 1681的相关规定执行 。 10.3.3.2 森林火险等级 森林火险等级根据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燃烧类型和林下枯落物厚度共同来确定,北京森林主要树种燃烧类型见表 5,枯落物厚度等级划分应符合附
21、录 C的规定。 DB11/T 725 2010 8 表 5 北京 森林 林分类型及 主要 树种燃烧类型 燃烧类型 林分类型 主要 树种 难燃类 阔叶混交 刺槐、榆、胡桃楸 可燃类 针阔混交 桦、椴、杨、落叶松、 柳、槭 易燃类 针叶混交、灌木 油松、樟子松、栎、 板 栗 10.3.3.3 土壤侵蚀等级 土壤侵蚀 等级 是土壤在遭受侵蚀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阶段,由土壤剖面中表土层、心土层及母质层的丧失程度来衡量,划分为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剧烈 侵蚀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应符合 SL 190 的规定 。该指标 由森林二类调查数据获得。 10.3.4 功能指标 功能指标主要为森
22、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该指标计算依据及评估方法, 参照 LY/T 17212008 执行。 10.4 健康评价方法 10.4.1 评价单元 以森林小班为评估单元,评价森林群落的健康状况。 10.4.2 评价标准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采取百分制,总分为 100分。 其中组织结构指标 30分,活力指标 20分,抵抗力指标 20分,功能指标 30分。 具体评价计分标准应符合附录C 的规定。 10.4.3 健康等级 森林 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可划分为健康、较健康、亚健康
23、和不健康 4个等级, 详见 表 6。根据计算所得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分值,对照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级表确定评价单元 的健康等级。 表 6 森林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等级 健康等级 健 康 较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综合分值 70,100 60,70) 40,60) 0,40) 11 档案管理 11.1 以小班为基本单元逐级建档, 林业主管部门应 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 11.2 市、区(县)、镇(乡)各级 林业 主管部门应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 ,对 森林健康经营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涉及的文件进行 归档,永久保存于各 级 林业 站档案室内 , 并定期检查。 11.3 森林健康经营技术档案应包
24、括: 小班 档案记录卡; DB11/T 725 2010 9 调查规划设计文件,包括图、表等; 森林健康经营的实施方案、年终总结; 成效调查和检查验收成果; 各项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资料和材料。 11.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档案应包括: 评价小班与指标档案记录卡;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施方案、年终总结;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包括图、表等; 评价成效调查和检查验收成果。 DB11/T 725 2010 1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见针阔叶混交林树种配置类型表 表 A.1 常见 针阔叶混交林树种配置类型 表 主要树种 适宜混交树种 适宜立地 林下伴生灌木 油松 栓皮栎、蒙古栎 、
25、元宝枫、椴树、核桃楸、山荆子 等 中高海拔地区或低山阴坡地区 中、厚层土壤 绣线菊、溲疏、六道木、杜鹃等 白皮松 栓皮栎、蒙古栎、元宝枫、黄栌、榆树、侧柏、山杏、山桃、臭椿、杜梨等 低山 -中山地区中、厚层土壤 酸枣、荆条、孩儿拳头、鼠李等 侧柏 栓皮栎、蒙古栎、元宝枫、黄栌、榆树、山杏、山桃、臭椿、 刺槐、 杜梨等 低山 -中山 地区 酸枣、荆条、鼠李、孩儿拳头等 华北落叶松 油松、云杉、椴树等 中高海拔地区 中、厚层土壤 酸枣、荆条、鼠李 等 DB11/T 725 2010 1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近自然度等级表 表 B.1 近自然度等级表 立地类型组 栓 皮栎、辽东栎、槲栎 大
26、叶白蜡、油 松 元宝枫、黑枣、 大叶朴、榆树 栾树、臭椿、 山桃 黄栌、构树、桑树、侧柏、山杏 刺槐、火炬树 阴坡厚土组 阴坡薄土组 阳坡上部厚土组 阳坡下部厚土组 阳坡上部薄土组 阳坡下部薄土组 DB11/T 725 2010 12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 C.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 指标类别 分值 评价指标 分值 评分标准 组织结构指标 30 森林群落结构 10 乔灌草复层林为 10分;乔灌草单层林为 8分;只有乔木为 6分;只有灌草为 4分;只有草本为 2分。 林分郁闭度 10 0.5,0.7 为 10 分; 0.3,0.5) 或 (0.7,0.8 为
27、 8 分;0.2,0.3)或 (0.8,0.9为 6分; 0.1,0.2)或 (0.9,0.95为 4分; 0,0.1)或 (0.95,1.0为 2分。 土 层 厚度 / cm 5 60为 5分; 20,60)为 3分; 0,20)为 1分。 近自然度 5 近自然度级为 5分;级为 4分;级为 3分;级为 2分;级为 0分。 活力指标 20 群落生物量 / t/hm2 10 200为 10分; 100,200)为 8分; 50,100)为 6分; 10,50)为 4分; 0,10)为 2分。 物种多样性 5 2.5为 5分; 2.0,2.5)为 4分; 1.5,2.0)为 3分; 0.5,1.
28、5)为 2分; 0,0.5)为 1分。 林木可更新能力 /株/hm2 5 成熟林或近成熟林或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的人工林,林下有大量的天然更新幼苗幼树,且多数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的实生苗或萌蘖苗,每公顷更新株数大于 300株 /hm2的为 5分 ;成熟或近成熟天然林或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的人工林,有更新,幼树幼苗不是优势种,或者天然更新较少,或者人工林的树种为当地乡土树种,每公顷更新株数 200 300株/hm2的为 4分;幼龄天然林,密度大,多幼苗幼树,每公顷更新株数 100 200株 /hm2的为 3分;以外来树种为主的人工林,林下有天然更新幼苗,每公顷更新株数 50 100株 /hm2的为 2分
29、;以外来树种为主的人工林,无更新情况的为 0分。 抵抗力指标 20 森林有害生物等级 5 无危害为 5分;轻度危害为 4分;中度危害为 3分;重度危害为 2分。 森林火险 等级 10 森林火险等级分数为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燃烧类型分数和林下枯落物厚度(单位: cm)分数的和。 难燃类树种为 5分;可燃类树种为 3分;易燃类树种为 1分;发生火灾为 0分。 枯落物厚度 0,1)为 5分; 1,5)为 3分; 5为 1分。 土壤侵蚀等级 5 无明显侵蚀为 5分,轻度侵蚀为 4分;中度侵蚀为 3分;强度侵蚀为 2分;剧烈侵蚀为 1分。 功能性指标 30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万元 /hm2 a 30 1
30、.50为 30分; 1.20,1.50)为 25分; 0.90,1.20)为 20分;0.60,0.90)为 15分; 0, 0.60)为 10分。 DB11/T 725 2010 13 参 考 文 献 1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2 GB/T 18337.3 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LY/T 1571 2000 国有林区营造林检查验收规则 4 LY/T 1606 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5 LY/T 1607 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6 LY/T 1688 2007 干旱半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7 DB11/T 290 2005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 8 DB11/T 477 2007 森林生态系统监 测指标体系 9 李博 .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0 王礼先 ,王斌瑞,朱金兆 等 .林业生态工程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0. 11 张洪江 .土壤侵蚀原理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