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前知识回扣课件.ppt

    • 资源ID:1154730       资源大小:2.24M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前知识回扣课件.ppt

    1、专题五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0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二、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 1.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途径:(1)洋务派的官办企业。(2)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3)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代表企业:(1)上海方举赞、孙英德的发昌机器厂。(2)广东南海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三、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 1.条件(1)甲

    2、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为挽救民族危机,爱国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1)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2)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广生钱庄、保兴面粉厂面粉大王。,四、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1.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 2.部门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是轻工业。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受外国资本

    3、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五、(加试)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c)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六、(加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政治:使中国主权遭破坏,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列强商品倾销,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中国被迫开放,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资本输出市场。(3)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4)促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3.思想:冲击天朝上国思想,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传播了西方资产阶

    4、级思想,推动思想解放。,第11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和主要表现(c)(见二下面的表格),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初期服饰变化的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发展(1)晚清及民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女子服饰:20世纪20年代之后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2)新中国成立后新

    5、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变化原因:西方文化的传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的影响。 2.婚俗变化:(1)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清末民初,新式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简化。(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

    6、时尚。,3.丧礼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丧礼简化。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农村更多的仍然是实行土葬。(2)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4.其他习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到实施;点头鞠躬和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思想观念上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地位提高。,三、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轿子、马车、帆船等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取代。,2.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四、近

    7、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1.邮政: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1932年底,增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1882年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五、(加试)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 1.报刊业的发展:(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2)19世纪4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

    8、报刊。(3)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4)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5)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等都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6)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2.影视业的发展(1)电影: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中国首次进行电影(西洋影戏)放映;1905年任景丰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公映;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产生许多知名导演、

    9、明星和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但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倾向;改革开放后,电影市场活跃,在世界电影中具有一定影响力。,(2)电视: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2008年“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广电“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六、(加试)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 1.发展历程: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和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影响(1)积极: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前知识回扣课件.ppt)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