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5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ppt

    • 资源ID:1154714       资源大小:2.80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5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ppt

    1、,第5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1.(2018年1月宁波十校期末)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解析 材料对于齐桓公、晋文公的评价是从维护礼制出发,这与墨家兼爱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法家主张改革的思想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是一种有为行为,与道家主张无为的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儒家主张“复礼”的思

    2、想主张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年9月丽水、衢州、湖州高三模拟)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解析 从材料“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知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虽然在封建社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

    3、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与材料中“而道家则其体”、“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相符,故C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兼爱” B.“仁政” C.“齐物” D.“耕战”解析 根据材料“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得知这是反映了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的内容,“兼爱”属于墨家思想,故A项错误;“仁政”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

    4、误;“齐物”属于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耕战”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 D,4.(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先秦某一思想家认为:“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该思想家( )A.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影响较大 C.希望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D.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解析 从材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以看出是墨家“兼爱”的思想,选D。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排除A;B是法家的影响;C是儒家。答案 D,考点2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

    5、献(c) 5.(2018年3月浙江十校模拟卷)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焉。这说明孔子( )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不反映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著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春秋中体现了其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6.(2018年2月丽水、衢州

    6、、湖州期末)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解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出自韩非子,主要含义是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故B项错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王阳明的观点,其主要含义是(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会运用,这就是良知,说明良知原来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与“人性本善”思想一致,故C项正确;“

    7、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是战国时期告子的观点,其主要含义是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就好像水流本来就没有东西之分一样,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3 (加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 7.(加试题)(2018年3月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考试)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解析 “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家墨家各有自己的道理,以自己的

    8、是来判定对方的非,又以对方的非,来证明自己的是,据此可以看出A说法正确;“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大意是指儒家和墨家的信奉者充满天下,都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导人们,由此可以知道B、C有道理;所以排除掉A、B、C;题干没有体现出D的意思,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名师点睛】 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

    9、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这一题需要重点搞懂庄子里的那句话的大致意思。,考点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8.(2017年6月温州十五校高二期末)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升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治中心的转移,解析 丞相的来源变化从功臣到齐鲁地区,并未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转折点“汉武帝”,结合题目中从“功臣或功臣子弟”到“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得

    10、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题目中反映的是中央内部丞相的来源,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答案 B,9.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解析 根据“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可知儒家经典在

    11、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题目时间是东汉时期,故B项错误;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说明统治者为了推行儒学,加强思想统一和文化专制,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故C项正确;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的是西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5 太学的创建(b) 10.(2018年2月丽水、衢州、湖州期末)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 )A.加强思想控

    12、制 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 D.确立选官制度,解析 董仲舒兴建太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得到“英俊”之才,不是加强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董仲舒通过兴办太学,可以“英俊宜可得矣”,不是扩大儒学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兴办太学的目的,而不是确立一种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考点6 (加试)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 11.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B.儒生地位提升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C.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唯

    13、一志向 D.推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发展解析 科举制的影响里并未推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发展,应该是阻碍了发展。答案 D,易错点1 对诸子百家思想与汉代儒学思想主张混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1】 (2018年1月金华十校期末)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下列按其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儒家法家道家 B.法家道家儒家 C.法家儒家道家 D.道家法家儒家 解析 由材料“大一统政体”、“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可知先采纳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秦朝依据法家思想,汉初采纳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故B项正确;汉朝初年吸取道家思想,后采纳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大一统政体下最先使用的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易错点2 对董仲舒的思想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2】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解析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安定的生活,不是

    15、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A,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先秦诸子百家及董仲舒思想主张的考查。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说,要求学生准确识记诸子百家思想主张。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读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体现为图片型、史料型、特点型、识记型。,【典例】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

    16、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并“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可判定为法家思想的奖励耕战和集权思想,故选C项;儒家讲求“德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倡导“兼爱”“尚贤”“非攻”,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A、B、D三项。答案 C,题组训练,1(2018年4月浙江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 从

    17、材料“尚贤、尚同”和“节用、节葬”可知是墨家的观点,选B。A和C为儒家的观点,D为道家。答案 B,2.(2017年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 “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

    18、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A、B两项错误,D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 答案 C,3.(2016年4月浙江学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 由题干中“无为”等关键信息可知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 B,4.(2017年1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

    19、.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A。B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以五经为标准没有体现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所以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5.(加试题)(2015年10月浙江选考)(节选)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

    20、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办学性质的不同体现在,孔子“收徒讲学”,创办的是私学,西汉“设立太学”属于政府设立的官学。第二小问教育目标,材料一中孔子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小问原因,从保和殿作为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场所这一角度分析。,答案 (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 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5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