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离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资源ID:1154517       资源大小:4.64M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离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1、离骚,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积累相关字词知识。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加强诵读,把握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一、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开创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

    2、”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的楚国,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二、作品背景,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流放期间,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诗人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爱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

    3、江而死。离骚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三、相关常识楚辞: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它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一、读准字音,二、分清通假,三、理解多义,四、辨明活用,五、古今异义,六、明察句式 (1)謇朝谇而夕替(无标识被动句) (2)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介词结构后置)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介词结构后置) (4)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 (5)不吾知其亦已兮(

    4、宾语前置)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无标识被动句),七、积累名句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诗歌通过描写诗人忠君爱民的一生,抒发了其因才见妒、遭谗被害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诗人追求真理、坚持正义

    5、、保持高洁品行的不屈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任务一】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1.在节选部分的开始,诗人“太息”“掩涕”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位爱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一生“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却又“謇朝谇而夕替”。其中有哪些原因?请从三个方面概括。,参考答案:小人诽谤、嫉妒(“众女”“谣诼”) 君王“浩荡”“不察”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3.节选部分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第二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不矛盾。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 4.屈原是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诗人,诗中的“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苦挣扎,表现了诗人的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内心活动。,5.课文节选的两节,可以视为诗人的“述怀”和“反省”,其中有许多抒情性的诗句能表现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根据提示,摘录

    7、原句填空。,参考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参考答案:“蕙纟襄”“揽茝”比喻品行高洁;“蛾眉”比喻美好的德行;“绳墨”比喻准绳、法度;“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比喻修养品德;“芳菲菲”比喻品德更加高洁。,【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1.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物比喻的内容。,2.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鸷”指鹰、雕等,“鸟”指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

    8、;“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精神”绵延了两千多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对我们永远都是一种教育和激励。那么,在离骚中,“屈原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技法指导 比喻手法的妙用我们知道,常用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所谓明喻,就是使用了“像”“如”“若”之类的比喻词的比喻;所谓暗喻,就是用“是”而不用比喻词的那类比喻;借喻一般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在离骚中,诗人大量运用了借喻手法,创造了瑰丽浪漫的诗境,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

    9、操。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虽不用“如”“似”“若”之类字眼,却喻义自明。其次,诗人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对点小练 请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见解。不少于100字。 写作示例: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名句诵读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6.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亚里士多德 7.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罗曼罗兰 8.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离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