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新人教版.ppt

    • 资源ID:1153977       资源大小:4.22M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新人教版.ppt

    1、第十一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析,考情,备考导航,建,网络,理清脉络,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荒漠化分布与成因,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措施,探,核心,深度剖析,01,02,0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探究一 荒漠化分布与成因 1荒漠化的类型与分布 (1)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 (2)“石漠化”:全称是“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区域岩溶发育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

    2、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如云贵高原地区。 (3)“次生盐渍化”:是荒漠化的另一种迹象,也是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所带来的后果。如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次生盐渍化问题。,2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山地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以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为例)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天数

    3、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3荒漠化的成因 (1)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 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

    4、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017新乡调研)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高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夏季风 D海陆位置 2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 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 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壤盐碱化,A,C,探,核心,

    5、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月平均最高温在7以下),其次是风及土壤等条件,而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纬度等。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向北逐渐降低,且与纬线大致平行,故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华北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旱涝、风沙、土地盐碱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水土流失。,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浙江四校联考)读下图,回答35题。 3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

    6、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4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5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A,C,C,解析:第3题,图中示意因滥垦、滥伐森林造成的沙漠化在成因构成中达85%,据此可知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7、是出现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4题,我国“三北”地区较南方自然条件脆弱,生态恢复能力较差,沙漠化较严重。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探究二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其主要危害有下列方面:,2荒漠化的防治 (1)全球性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对荒漠化的防治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特别提醒: 生态移民可有效减轻荒漠化严重地区的人口压力。人类活动加剧了西北地区生态的退化,可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一些地区的居民移往他处。,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日照

    8、模拟)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1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2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D,B,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近300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形成该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导致生存压力增大,大面积过度开垦牧场和大面积砍伐森林。 第2题,草原和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加剧。,

    9、探,核心,深度剖析,探,核心,深度剖析,下图为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图。近年来,M地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读图,回答34题。3M地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牧过垦,土地退化加剧 B修路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C城市面积扩大,非农用地增加 D动物迁徙,踩踏啃食草皮 4治理M地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是( ) A修建梯田,平整土地 B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C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 D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A,D,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M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农牧过渡地带,过度放牧和农垦活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第4题,修建梯田,平整土地为我国

    10、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减少风沙灾害,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地荒漠化,而B、C两项所述措施有可能破坏植被。合理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的持续利用,故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可以有效治理土地荒漠化。,【名师指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模型 一般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温馨提示: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

    11、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探究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1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2黄土高原主要特点: (1)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 (2)黄土高原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 (3)黄土高原地下水非常贫乏

    12、,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4)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 过度樵采; 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开矿。,4治理水土流失主要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

    13、、薪炭林、用材林;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4)开矿时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5黄土高原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式 (1)控制人口;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5)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6黄土高原地区域图,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漳州调研)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读下图,回答12题。 1东胜矿区

    14、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 ) 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 B哈巴格希东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 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 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 2下列措施有利于治理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的是( ) 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 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拧条为主的混交林 C在泊尔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 D严格控制小煤窑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B,B,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 第1题,东胜矿区北部、东部降水较多,以水力侵蚀为主,地形破碎沟谷发育;西南部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气候干旱,以

    15、风力侵蚀为主;中南部位于西部风蚀地貌与东部黄土水蚀地貌的过渡地带,为水力、风力侵蚀过渡区。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 第2题,在沟道两侧陡坡采取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措施,以及生态林等生物措施,缓坡修建梯田及经济林生物措施;固体废弃物堆弃于沟道中,会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剧,应找到科学合理的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或堆放场所。,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34题。3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增大,年输沙量减小 C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减

    16、小 D年径流量减小,年输沙量增大 4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中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中上游修建水库,C,D,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花园口站20世纪50、60年代的年输沙量为5亿27亿吨,年径流量为200亿860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年输沙量为6亿18亿吨,年径流量为260亿570亿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年输沙量为2亿13亿吨,年径流量为130亿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 第4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黄河水量减少,但不会减少太多。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输沙量,但不会减少水量。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功用,加上水库水下渗,会导致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修建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新人教版.ppt)为本站会员(terrorscript15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