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ppt

    • 资源ID:1153965       资源大小:4.65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ppt

    1、第五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析,考情,备考导航,建,网络,理清脉络,目录,01,02,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概况,第一节 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核心,深度剖析,01,02,0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探,核心,深度剖析,探究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核心,深度剖析,续表,探,核心,深度剖析,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

    2、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C,A,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乡村聚落数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所在地的海拔、坡向关系密切。据图可知,海拔1 5501 700m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1 400m聚落数量居第四位;坡度2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520聚落数量位居第三,选C。 第2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该地海拔高度多在1 200m以上,且坡度不大。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060m,零星分布的残

    3、山和残丘海拔在500m以下。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海拔4 0006 000m,盆地中部海拔1 1001 300m,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的绿洲地区。江南丘陵海拔200600m,部分低山海拔1 000m以上,乡村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 0001 500m,当地居民在深厚的黄土层中凿洞而居,窑洞为主要的乡村聚落景观,选A。,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银川二中三模)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

    4、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读图,完成35题。3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 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B,探,核心,深度剖析,4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5近20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 A年降水量减少 B台风登陆减少 C防灾意识增强 D堤防趋于完备,C,D,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南岸多低洼地,容易有水灾,

    5、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 第4题,由图乙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C对。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选址在小盆地内,容易积水,A、D错;道路如果全部都与排水系统并行,从中间向四周交通方便而环形交通不便,B错。 第5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设置八卦村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堤防趋于完备使得水灾问题得到控制,“八卦村”形态

    6、逐渐瓦解,选D。,探,核心,深度剖析,【名师指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三大类。,探,核心,深度剖析,因城市区位因素是变化的,故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应分两步进行,如下所示:,探,核心,深度剖析,探究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探,核心,深度剖析,2地形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方法,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湖北省优质高中联考)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读图,完成12题

    7、。 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 ) 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 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 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 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 2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D,C,解析:第1题,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展线延长了铁路线,铁路建设投资会增加,选D。 第2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程度增强,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的原因

    8、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关角展线是人文景观不是自然景观,选C。,探,核心,深度剖析,探,核心,深度剖析,3(2017衡水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1)结合图中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 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 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 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 较大。根据图中所示信息说明原因。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9、,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 第(2)题,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下需要穿越山地,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探,核心,深度剖析,探究三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的原因,探,核心,深度剖析,2全球变暖的影响,探,核心,深度剖析,(2017浙江模拟)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

    10、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自3 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 2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 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B,C,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 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 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 第2题,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

    11、温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 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说明此时温度最高,海冰融化最多,海平面最高,A错;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说全球气候变冷,热带、亚热带向南移,B错;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南,说明该时期的全球气温最低,此时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正确;清代时期界限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错。,探,核心,深度剖析,(2018江西名校联考)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水酸化成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下表为1

    12、9852010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变化统计数据表。据此,完成35题。3.19852010年间( ) A海水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B海水pH值持续减小 C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增加最快 D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负相关,C,探,核心,深度剖析,4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5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造成的影响是( ) A珊瑚礁或消失 B全球酸雨危害减轻 C海洋捕捞资源增多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D,A,探,核心,深度剖析,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19852

    13、010年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值有增有减;pH值越低,酸化度越高,故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从340增加到362,增加最快,选C。 第4题,海水酸化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第5题,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失衡,致使珊瑚礁(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被溶蚀而逐渐消失,鱼类资源减少,海水化学侵蚀作用相应增强。酸雨严重程度取决于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少,而不是CO2等温室气体,故全球海洋酸化与酸雨无必然联系,选A。 【名师指津】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ppt)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