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19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专项突破课件.ppt

    • 资源ID:1153367       资源大小:5.11M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19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专项突破课件.ppt

    1、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第十九讲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提示: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印度 西南 东北 第三 渤海 日本 黄海 东海 南海,一、我国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少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_,背靠_。,北温带,太平洋,亚欧大陆,2辽阔的疆域 (1)在右图中填出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_、D南海。,东海,3众多的邻国陆上_个、隔海相望的_个。,14,6,二、34个省级行政区 1三级行政区划: _(自治区、直辖市)、 _(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2省级行政单位:包括_个省,_个自治区,_个直辖市

    2、和_个特别行政区。,省,县,23,5,4,2,3部分省级行政区简称、行政中心,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青,西宁,陕西省,晋,湘,云(滇),闽,西藏自治区,台,三、中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 (1)人口特点及问题: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人口_,增长快,_占有量少,社会负担重。 (2)人口政策:实行_,控制_,提高_。 (3)人口分布特征分布不均 以_为分界线,东南人口多,密度大;西北_,_。,基数大,人均资源,计划生育,人口数量,人口素质,黑河腾冲,人口少,密度小,2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组成:_个民族,汉族人口约占9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_。 (2)民族政策:各民族_。,56,

    3、壮族,一律平等,大杂居,小聚居,东部和中部,西南、西北和东北,【思维点击】 1我国人口分布为何东密西疏? 答案:东部多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好,生产粮食多,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2我国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有哪些好处? 答案:为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1.陆上疆界和邻国 我国的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沿逆时针方向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全长22 000

    4、多千米。我国共有14个陆上邻国。,2.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全长18 000多千米。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属东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 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拥有长达14 000多千米的岛岸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东为韩国、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所临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分界线山东蓬莱角到辽宁老铁山角一线 黄海与东海分界线江苏启东角到韩国济州岛一线 东海与南海分界线广东南澳岛到台湾岛南部鹅

    5、銮鼻一线,3优越的地理位置,2016年10月中国海军某型护卫舰正在某海区(图中阴影范围)进行例行战备巡航,保卫祖国的蓝色海疆。读图完成(1)(2)题。,典例解读1,(1)战舰巡航海区东至( ) A115E B115W C110E D110W (2)战舰巡航海区位于 (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解析】 (1)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向南增大,用符号S表示。根据经纬度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战舰巡海区的经度范围是110E115E,由此可知,战舰巡海区东至115

    6、E,答案为A。(2)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战舰巡航海区位于南海;答案为D。 【答案】 (1)A (2)D,考点精练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2题。,1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上举行的“中俄界碑揭牌仪式”,标志着黑瞎子岛回到祖国怀抱。该岛位于 ( ) A图中 B图中 C图中 D图中 2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相邻国家 ( ) A朝鲜 B韩国 C俄罗斯 D蒙古,解析:本题组以四幅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我国的东至点位置及邻国。根据图示经纬度和国界线形状,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区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区域是西藏雅鲁藏布江

    7、大拐弯处,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新疆北部地区。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应位于图中。第2题,乌苏镇位于黑龙江省,与黑龙江省乌苏镇相邻的国家是俄罗斯,故境外商人最可能是俄罗斯人。 答案:1.A 2.C,(2)源于历史上的古地名。如下表所示:,(3)有的简称源于山、河名等。如下表所示:,4在地图上联系重要的山脉、河流、湖泊、经纬线等地理事物记忆。如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洞庭湖以南是湖南省,以北是湖北省;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通过滇、桂、粤、台四个省区;跨纬度最广的省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等。 5根据各省的相互位置进行记忆。如吉林省的北面是黑龙江省,西面是内蒙古自治区

    8、,南面是辽宁省等。,6想轮廓。仔细观察中国政区图,你会发现各省区的轮廓,与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很相似,如云南省像孔雀开屏,黑龙江省似展翅欲飞的天鹅,山东省犹如一头骆驼的头和身,陕西省则像一个屈腿而跪的兵马俑等。见下图:,典例解读2,(1)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 A新、川、内蒙古、藏 B蜀、藏、新、内蒙古 C内蒙古、川、藏、新 D藏、新、内蒙古、蜀 (2)图中E、F是我国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它们可能是( ) A沪、台 B鲁、京 C台、粤 D鲁、豫 【解析】 第(1)题,图中A、C、D三省级行政区域地广人稀,排除B、D选项;我国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应字

    9、母D,故选C。第(2)题,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多,面积相对较小,成为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两个省。 【答案】 (1)C (2)D,(3)有关图中四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省是我国西南的边疆省,它同四个国家接壤 B省是我国位置最偏南的省,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该省 C省是我国的湖北省,简称鄂,人民政府驻地在武汉 D省是我国的黑龙江省,它同俄罗斯和蒙古两国为邻 解析:本题根据省区轮廓和穿过的特殊纬线或河流可知,为云南省,为广东省,为湖北省,为黑龙江省。四省中,广东省为临海省份,陆上同邻国接壤的是云南省和黑龙江省,广东省没有陆上邻国,湖北省为我国内陆省份,云南省与越、老、缅三国相邻。我国位置最偏南的

    10、是海南省,纬度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省,位置最偏东的也是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只与俄罗斯相邻,四省中最偏西的是云南省,有热带分布的也就是被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是云南省和广东省。 答案:(1) (2) (3)C,1.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现阶段的人口问题严峻,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21世纪上半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预计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达15亿人左右。,(2)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难以使国人的身体、文化等素质迅速提高,使综合国

    11、力的提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对整体文化素质影响较大。 (3)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3年达到峰值9.32亿人。 (4)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预计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11.2%和16.1%,人口数量分别达到1.64亿人和2.34亿人。 (5)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2000年为116.86,2005年高达118.58,2007年高达120.22,2012年高达117.7,2014年仍高达115.88,

    12、严重偏离了103至107的正常范围。预计到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 000万人。,2我国各民族分布 (1)民族分布 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2)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3.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大多数民族有民族语言,有些民族有民族文字。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关注。 (1)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2)民族与乐器,(3)民族与建筑,【知识拓展】 关于“生孩子”的那些政策

    13、,典例解读3,(2)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对三省区的主要影响是 ( ) 城市化水平下降 大量农民实现了户口的农转非 缓解人地矛盾 人均耕地面积增大,有利于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 A B C D 【解析】 第(1)题,通过轮廓图可直接读出,甲省为湖南,乙省为安徽,丙省为四川。甲省东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人口稠密,西部和南部分别是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人口密度较小;乙省没有高原分布,故人口密度分布不存在平原大于高原的说法;丙省东部为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于西部的青藏高原。,第(2)题,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是图示三省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农村人口外迁会使农村人口在本省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会上升,城市化水平会

    14、相对上升;三省人口大量迁出,能缓解省内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大量人口外迁有利于三省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 【答案】 (1)D (2)C,5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区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上海、北京、天津是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是城镇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区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在4%以下,比例较低;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等省,其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口的比例都不高,还未进入老龄化阶段;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

    15、林、辽宁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小于城镇,因而城镇老龄化现象更明显。 答案:A,6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解析:贵州、湖南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经商,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两栖”群体是指进城农民工因户籍限制等因素,成了身在城市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的群体。导致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对。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交通对人口迁移有影响,不是产生“两栖”群体的主要原因,A、C、D错。 答

    16、案:B,8缩小两个城镇化率差距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B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C保障两栖群体的收入 D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解析:缩小两个城镇化率差距的有效措施是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A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保障两栖群体的收入、拓宽住房保障渠道,不解决户籍问题,就不能缩小两个城镇化率差距,B、C、D错。 答案:A,我国区域定位的方法 1利用经纬网对地形区进行空间定位,2主要经纬线穿过的省区与地形区,3.根据突出的区域特征定位 (1)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西南多滑坡、泥石流,黄土高原多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等。 (2)突出的气候特征:如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区,青藏高原夏季是我国气温的低值区等。 (3)特有或驰名的动植物:如青稞、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 (4)典型的土壤特征:如江南丘陵多红壤,四川盆地多紫色土。 (5)突出的地貌特征: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等。,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19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专项突破课件.ppt)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