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课件.ppt

    • 资源ID:1152563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课件.ppt

    1、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_”两种特色。 5影响 (1)积极:余粮收集制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_的一个重要因素。 (2)消极: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起_的不满。,共产主义,扭转战局,工农群众,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_年3月,俄共(

    2、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1)农业: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企业;实行_制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战时共产主义,1921,粮食税,租让,(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_。 (4)分配:废除_。 4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2)探索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商品交换,实物分配制,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2)1924年列宁逝世后,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被逐渐取消。,斯大林,新经济政策,2表现 (1)工业政策:

    3、优先发展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_的计划经济。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_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特点 (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 节。,重工业,高度集中,集体化,4评价 (1)功绩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_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两个_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工业实力迅速增长,为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五年计划,反法西斯战争,(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_的滞后。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

    4、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_。 高度集中的_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轻工业,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特别是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农业集体化,(2)措施 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_。 工业:废弃_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对这一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玉米,部门管理,物质利益,2勃

    5、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_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 苏联的_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_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_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营企业,重工业,军事实力,军备竞赛,1975,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计划指标。 调整_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指导性,所有制,(3)问题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仍继续优先发展_,致使经济滑坡、人民生

    6、活水平下降。 (4)结果: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转向_,最终导致国内的局势失控和苏联的_。,重工业,政治领域,解体,特别提醒 1运用图示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概念辨析: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不同背景下出现的,新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但两者还是具有相同点,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一度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新经济政策的“新”与“变” (1)调整了生产关系,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发生变化,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3)梳理了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7、这样的发展思路。 (4)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4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新”的表现 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5图示法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6苏联(苏俄)三种政策与商品、市场的关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苏联三次改革的程度不同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

    8、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8图示法理解苏联的三次改革,【通史链接】 苏联解体的原因,要语必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

    9、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要点一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史料探究史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

    10、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探究】 (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有哪些。 (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信息解读】 史料一信息“允许局部地恢

    11、复资本主义”“农民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表明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史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积极效果;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提示】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真题典例(2014全国卷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

    12、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所以选D。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A、B说法不符合史实。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 【答案】 D,归纳拓展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作用(1)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

    13、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要点二 比较战时共产主

    14、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要点三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史料探究史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史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

    15、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所设计的工业化途径。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信息解读】 史料一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二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背离。,【提示】 (1)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 (2)措施:农业集体化。积极: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

    16、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收取的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不协调。,真题典例(2016全国卷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 “4年之后”也就是1932年,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也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边是“大萧条”,一边是“欣欣向

    17、荣”,所以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显著成就,故B项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A错误;经济危机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包括农产品在内,所以美国并不存在城市农产品的供应问题,C项错误;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公有制”也并非美国人羡慕和学习的对象,D项错误。 【答案】 B,归纳拓展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特点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 积极:通

    18、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要点四 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三次改革比较,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

    19、,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1(2017全国卷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

    20、道路,【解析】 1953年“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看出这是苏联为应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对农业进行的调整,有利于克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弊端。 【答案】 A,2(2016江苏高考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

    21、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浙江高考T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 图片反映了变化前个体农户所占比重最大,集体农户与工人占很小比例;调整后个体农户减少,集体农户与工人所占比重增大。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化

    22、运动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符合图片中的变化,故选C。 【答案】 C,4(2015海南高考T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 材料中反对新经济政策的理由是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不是已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故A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从题目看出作者反对新经济政策,而且强调不会再有新的

    23、退却,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为克服当时的经济政治危机而采取的暂时的妥协,故B正确;从许多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复活资本主义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错;D项内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D错。 【答案】 B,5(2015全国卷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材料表

    24、明,1930年到1931年间苏联的粮食产量在下降,但粮食出口量却增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要求农业和轻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正是因为对农业投入不足,才导致农业生产下降,正是因为要求农业为工业化服务,为其积累资金,才出现了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却在增加的反常现象。可以说,苏联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实现了工业化,或者说苏联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提及粮食供不应求的问题,故B项不正确。苏联的粮食减产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故C项说法不正确。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6(2013全国卷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

    25、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 【答案】 B,7(2013全国卷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

    26、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和要求:“1952年”和“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1952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工业高度发展,但农业非常落后,此时斯大林当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未开始,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项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B也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 【答案】 D,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课件.ppt)为本站会员(figureissu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