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典例1】 (2014全国卷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 由题干中“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信息,结合“过渡时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可知当时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期,故C正确。 【答案】 C,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典例2】 下图中
2、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A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解析】 题干数据只涉及所有制比重的变化,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多种所有制并存,反映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C项为图中反映的现象,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到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比重仍占较大的比重,故D项错误。 【答案】 B,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4)近(现)代化史观 【理论阐释】 1基本内涵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
3、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主要观点 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
4、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接高考】近(现)代化史观的命题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是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如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二
5、是运用基本观点从微观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如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意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典型例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法指导】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