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秋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中国山水画》课件2人美版.ppt

    • 资源ID:1151859       资源大小:2.52M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秋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中国山水画》课件2人美版.ppt

    1、,中国山水画,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的把握了解不同种类的山水画。 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技巧、思想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概念: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大、小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一

    2、种,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为颜料主色的山水画。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大青绿多用勾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以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青绿山水要画好难度很大,金碧山水画,金碧山水画起源于唐代中国山水画之一种。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现代画坛杰出的金碧山水大家首推为张大千先生。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又所发展。作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

    3、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技法。 其笔法糸以勾斫、皴擦、点染为主导,长于结构和质感的表现;其墨法糸于墨的浓淡干湿。泼破积烘为主导,有“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长于体积和气韵的珍现。在理论上强调有笔有墨,笔墨结合,以求达到变化超妙的境界,浅绛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没骨山水,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都是没骨画法,其实就是不用勾线直接墨既是笔,笔既是形,在唐代或唐代以前出现过青绿山水,是先钩线再上色,但到后

    4、来水墨山水就成了主流,一般来说都是没骨画法。,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如: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画家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充分发挥传统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表现手法,将南北景色统一在画面中,使我们感受到祖国江山之美。,傅抱石、关山月合作,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如:春水芳洲 溥儒,画面前后层次分明,虚实处理得

    5、当,意境清新淡远。,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如: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作品描写画家居住富春江时对秀丽景色的亲身感受。 虽写秋景却没有火红与金黄,只有清丽简约的笔墨和疏朗洒脱的描写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

    6、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如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李可染),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5,山

    7、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6,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 。(如:山色空蒙雨亦奇 白雪石 ),作品以苏轼的诗句为题,淡墨画雨中山峦朦朦胧胧的感觉恰到好处,石青色恰当地表现出绿树被雨洗刷得青翠的韵致。,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就能找到起伏的山川纹、水波涟漪纹。这些纹样用毛飞动流畅,描线娴熟奔放,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装饰性,

    8、不能不说这是古代陶工对自然山川的体验,显示了保持者的高超技艺。目前传世的比较早的山水画,就算展子虔的游春图了,但是此画是否展子虔原作有争议。,欣赏中国山水画,李可染作品,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欣赏作品平沙落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

    9、掠过,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作品欣赏,作品欣赏,总结: 中国画讲究师法自然,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学习山水画,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造型方法以外,也要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才能画出鲜活生动的景色。 中国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其表现形态主要是笔悄墨趣;中国画又以意象造型为主,意象造型可使画家能比较自由地造型和处理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抽象性、意象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山水画尤其这样。情趣美是中国画的又一魅力,也是现代画家孜孜追求的目标。,作业:,赏析一幅山水画,请谈谈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如何理解山水画作品与画家思想情感的关系?请举例说明。,谢谢同学们的观看,


    注意事项

    本文(2018秋八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中国山水画》课件2人美版.ppt)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