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学 习 目 标,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及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第五段(王道之始)和第六段(王道之成)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3理解文中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学习孟子论说的艺术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的高尚情操。,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一、文学常识 1孟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_”,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_一书,属_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倡导“_”。 2四书五
2、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_,五经指_。,儒家,亚圣,孟子,语录,以仁为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三、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 解惑:_ 疑问2:_ 解惑:_ 疑问3:_ 解惑:_,课 内 动 脑,无,毋,不要,颁,斑,斑白,涂,途,道路,二、文题解读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题目是后人所加。“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国”,就是国家;于”,介词,对于;“之”,用于主谓短语之间,不译。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
3、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四、背景探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募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4、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贫富悬殊,这些都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五、合作讨论 1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做的? 我的见解:战国时期,因诸侯国统治者对内残酷剥削,对外相互征伐,造成了国家劳动力不足,兵员缺乏。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所以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
5、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2“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寓意是: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使民加多”。具体做法是什么? 我的见解:“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4孟子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我的见解:“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教民、养民的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
6、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_,6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我的见解:正反对比。“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比喻。孟子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了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_ 7“斯天下之民至焉”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这一句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照应了文章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