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自主预习,学习目标,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 .。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 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 。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物质,知识梳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精神,精神生活,哲学,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 :有
2、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对社会发展起 的推动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判断】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3)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相对独立性,阻碍,方向和趋势,积极,实践,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位: 是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表现 生产力是 、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 或 作用。,生产活动,性质和面貌,更替,最革命,决定,变革,推动,阻碍,(2)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 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 (2)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
4、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地位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 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本质,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促进,阻碍,基本,【思考】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也
5、会随之改变。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 。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 、 的矛盾运动中,在 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前进的,曲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阶级斗争,(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生产力的发展, 使 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思考】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吗? 答案:社会基本
6、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改革。,生产关系适应,上层建筑,强大动力,知识探究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合作探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间,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饱含着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故事,而每年不断变化的“热词”,正是对国内焦点事件和热门话题的生动写照。2017年,数不胜数的新词热词、流行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雄安新区”“佛系”“尬聊”这些新词热词尽管在网络上大多只是“红极一时”,但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
7、今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1)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分析上述网络新词热词产生的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知识,分析网络新词热词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核心解读,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
8、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辨别区分,典型例题1 (2017全国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
9、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B. C. D.,解析: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应该树立环保意
10、识,改善空气质量,符合题意,说法错误;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表明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符合题意。,知识探究2,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材料一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的秘密协议。 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加快了生产的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从此一种新的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形成并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
11、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材料二 当前传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出现了土地零碎化、效率低等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试运行了土地流转,就是把个人使用的土地集中征集起来,统一管理经营,这样可以提高产量、降低运营成本,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还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这种调整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土地流转制度出现的原因。,答案:(1)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2、,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出现新的生产关系,于是土地流转制度出现了。,核心解读,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
13、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区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体制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拓展提升,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历史发展
14、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典型例题2 (2017海南卷,3)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唯物史观看,这一改革( ) 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重大变革 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整体上不适合生产力状况 A. B. C. D.,解析:B 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对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题意。我国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说法错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整体上适合生产力状况,个别环节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说法错误。,知识体系,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