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自主预习,复习旧知,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学习目标,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3.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真理面前 。 【判断】 (1)有用的就是真理。( ) (2)真理的内容和形
2、式都是客观的。( ) (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发现真理只能靠实践。( ),知识梳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客观性,只有一个,人人平等,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条件和范围,谬误,过程,【思考】 真理是否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吗? 答案:(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3、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2)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反之,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 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再从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 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 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 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条件,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对象,无限,主体,基础,永无止境,
4、3.认识具有上升性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思考】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答案: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知识探究1,真理的特点,合作探究,
5、有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太,整天坐在路口哭,被称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便问其缘由。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的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的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而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想起卖鞋的女儿,想她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所以,无论天晴下雨,她总是在哭。禅师听罢,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要想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鞋卖得好,这样你就自然不会哭了。听了禅师的一番话,老太太顿悟。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1)请你想一想,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2)上述材料说
6、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答案:(1)下雨是好是坏应结合具体条件,如果需要雨水时,下雨是好事;如果不需要雨水时,下雨不是好事。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核心解读,正确理解真理的特点,典型例题1 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7、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解析:B 本题考查真理的特点。题干设置是针对图一命名观点不同而言的,图二、图三是后来的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对图一的不同观点而设置的,是为图一服务的。由题干内容知,图一是固定的,其本身的条件和范围、时间没有变化,故先排除C、D。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故选B,不选A。,知识探究2,追求真理的过程,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
8、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 (2)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你能说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吗?,答案:(1)大陆漂移说经过了长时期的艰难的过程才被认可,体现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陆漂移说最终被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复杂历史问题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们不可能轻易看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
9、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只有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核心解读,正确理解认识运动,真理的向前发展,并不意味着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着错误的内容或真理已经被推翻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内,永远是真理。,易错点拨,典型例题2 (2018全国卷,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对社会
10、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 B. C. D.,解析:A 正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正确,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干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性论断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错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错误,认识的发展应该是不断用新认识超越和发展已有认识的过程,而不能表述为“否定、代替”。,知识体系,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