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寓言二则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 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2、学习课
2、文生字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理解寓言中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在理解寓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难点】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在理解寓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 (播放引课视频)出示故事的图片。动画片里的两个人是不是很可笑?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二则这一课。3、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4、寓言:寓
3、,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独立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特点是: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也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作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2、指导学生同桌互读正字音,小组合作学生字。(1)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寓言掩耳盗铃演奏装腔作势挨着溜走滥竽充数整齐排场编写鼓动继承改变(2)听读课文(教师读,播放背景音乐)(3)观察生字,把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讨论如何记忆理解。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习掩耳盗铃1
4、、全班齐课文。请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出示插图,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图上画了一个人,他在一个大门口,用右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左手伸手偷一个铃铛。 )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板书课题, (掩耳盗铃)3、 (“掩” 、 “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4、 (播放朗读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 ,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读课文,理解内容5、默读课文,理解内容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教学过程3第二部分(想办法)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6、偷铃人明明
5、知道什么?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反而用右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左手伸手偷一个铃铛。 )7、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8、 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9、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后来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期骗自己的行为。(二)学习滥竽充数1、全班齐课文。请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出示插图,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齐宣王在听很多人吹
6、竽)3、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 。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4、看课后附录,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 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5、品读故事感悟寓意。(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作上记号。(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3)南郭处士为什么齐宣王在为时能混在里面充数而后来却只能逃走了呢?(因为他没有真才实学
7、。 )(4)全班齐读第 2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没有真才实学,他为什么能混到乐队中呢?混进去后,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 (5)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勾出相关语句。指名回答。什么是“装腔作势”?哪些语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6) (出示视频)这则寓言对你有哪些启发?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一) (播放背景音乐)再读课,说说这两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二)首先我们来看掩耳盗铃 ,1、通过学习谁来告诉我,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呢?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
8、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2、联系生活: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 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 、自欺欺人吗?)(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3、拓展延伸: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三)接下来我们来看滥竽充数1、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 南郭处事,你会怎么劝他呢?从此,他会怎样做呢?(做人要踏踏实实,要有真才实学。这就是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南郭处士没有
9、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别人们发现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 )2、请同学们看看,课后的附录,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解决。3、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1)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2)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 文章是滥竽充5数。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
10、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表示自谦)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 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南郭处事的行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同学们一定要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三)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续写故事南郭先生下岗后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 ,其中掩耳盗铃中的小偷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后来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期骗自己的行为。而滥竽充数则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 混度日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希望同不们一定老老实实,有真才实学,不自欺欺人。六、布置作业:续写掩耳盗铃 。写作提示: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