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140730       资源大小:12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新人教版.doc

    1、1原始先民的家园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西亚,懂得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过程与方法: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2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及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课的知识点都做了铺垫。其次,七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对知识点已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总结分类的能力欠佳,因此,教授过程中

    2、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指导。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教学难点: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一、新课导入【展示】ppt 给出一组现代和远古相对应的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农作物和家禽的演变,让同学们去组队,【提问】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疑问“走访元史的农业聚落” (揭示新课题)二、新授过程(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100 页,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第 1 题和第 2 题。【教师】PPT 出示:“

    3、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2【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合作完成问题。【展示】请学生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答案【学生】【小结】结合学生陈述的答案,师生共同完善问题答案如下: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条件适宜的地方人们开始对动植物进行栽培驯化,使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

    4、生后,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它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如制陶、纺织等;同时促进了农业聚落的形成,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展示】PPT 出示石镰、石耜、石磨及磨棒图片【提问】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学生】回答:石镰收割庄稼,石耜开垦耕地,石磨及磨棒加工谷物。【提问】石镰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打磨、光滑、好看【小结】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展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图片【提问】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活动】完成导学案第 3 小题,对比思考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

    5、活的有何主要的区别?【学生】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为主,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使用磨制石器,并且实现了定居。(三)典型的原始农业聚落【展示】出示 P100 图 8-6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提问】在世界农业和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西亚和中美洲。3【提问】随着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人类出现了定居,也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那么最早的村落也是在中国、印度、西亚这些地方出现1、西亚农业聚落【展示】给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找出西亚,加深学生的地理观。【学生思考】1、你的村落是由那些部分构成的?房屋什么样的?2、你

    6、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他们驯养哪些动物?3、你家有什么家具和生活用具?4、你怎么和外界往来?5、定居生活给你带来哪些好处?(引导学生解答)【教师】讲解总结:村落由长方形的围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那里的房屋是用泥砌成长方形房屋,屋顶用草覆盖。那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造陶器。他们主要驯养牛、猪、羊等动物。他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生活中,他们已大量使用陶器。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2、中国的农业聚落【讲述】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远古村落,他们分别是河姆渡遗址和半

    7、坡遗址。【演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图片【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中国的什么位置?距今多少年?【学生】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河姆渡氏族距今约 7000 年,生活在多水、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演示】河姆渡遗址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稻谷遗存图和黑陶钵图;半坡遗址的房屋复原图、石斧、鱼钩、纺轮及人面鱼纹彩陶盆图【提问】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怎样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学生】对照图片一一讲解,不足之处其他学生补充【活动】合作探究:前后桌 4 人为一个小组,共同探讨完成导学案第 4 小题。(导学案:通过图片

    8、分析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跟半坡居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完成表格)4生活时间 区域及自然环境特点 房建筑特点 农作物 陶器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相同点【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汇报答案,其他小组补充完善【小结】1、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居住区高于地面,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功能,还可以防御兽虫蛇的侵害;这种房屋适合于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2、相同: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村落,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活时间 区域及自然环境特点 房建筑特点 农作物 陶器半坡遗址距今约 7

    9、000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少半地穴式建筑,防寒保暖小麦、粟(猪)彩陶小口尖底瓶河姆渡遗址距今约 6000-5000 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水稻(牛)黑陶相同点1、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我国人类遗址。2、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3、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提问】根据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几乎同时进入新石器时期;自然条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而形成不同区域的文化。【提问】你认为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和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归纳】学生先自由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使原始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四处漂泊。陶器的发明为储存和加工食物提供了方便。这些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条件。【提问】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5【归纳】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精神生活的改善。【小结】参照板书。【作业】略 7C学 科 网 , 最 大 最 全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资 源 网 站 , 教 学 资 料 详 细 分 类 下 载 !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