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GBZ 117-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pdf

    • 资源ID:114042       资源大小:144.3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GBZ 117-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pdf

    1、ICS 13.100 GBZ C5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职 业 卫 生 标 准 GBZ 117-2002 工业 X 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 X-ray detection 2002-04-08 发布 2002-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X 射线探伤装置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5 X 射线探伤作业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6 放射防护监测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X 射线防护材料半值层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2、) X 射线现场作业控制区与管理区的确定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 GB16357-1996 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第 46 章和附录 B 是强制性内容,其余为推荐性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 A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B 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丹东仪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协铭、贺国栋、邓大平、邱玉会等。 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 117-2002 工业 X 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 X 射线探伤装置和探伤作业场所及有关人员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3、。 本标准适用于 500kV 以下的工业 X 射线探伤装置(以下简称 X 射线装置)的生产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X 射线专用探伤室探伤 X-ray defect detecting in the room for special use 在专用探伤室对物

    4、体内部缺陷进行 X 射线透照检查的工作过程。 3.2 X 射线现场探伤 X-ray defect detecting on-the-spot 在室外、生产车间或安装现场使用移动式或携带式 X 射线探伤装置对物体内部缺陷进行 X 射线透照检查的工作过程。 2.3 探伤室 defect detecting room 放置 X 射线装置和被检物体进行 X 射线透照检查并具有一定屏蔽射线作用的照射室。 4 X 射线探伤装置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4.1 防护技术要求 4.1.1 X 射线管头 4.1.1.1 移动式或固定式的 X 射线装置管头组装体应能固定在任何需要的位置上加以锁紧。 4.1.1.2 X

    5、射线管头应安装有限束装置。 4.1.1.3 X 射线管头窗口孔径不得大于额定最大有用线束射出所需尺寸。 4.1.1.4 X 射线管头必须具有如下标志: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型号及顺序编号; c) X 射线管的额定管电压、额定管电流; d) 焦点的位置; e) 出厂日期。 4.1.2 漏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率 X射线装置在额定工作条件下,距 X 射线管焦点 1m 处的漏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率应符合如下要求: 管电压,kV 漏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率,mGy h-1150 1 150200 2.5 200 5 4.1.3 控制器 4.1.3.1 控制器必须安设 X 射线管电压的通或断、X 射线管电压

    6、与管电流和照射时间显示装置。 4.1.3.2 工作在固定的管电压或固定的管电流的 X 射线装置必须在控制器上安设标明管电压或管电流的数值。 4.1.3.3 控制器必须安设高压接通的外部报警或指示装置。 4.1.4 连接电缆 移动式或携带式 X 射线装置,控制器与 X 射线管头或高压发生器的连接电缆不得短于 20m。 4.1.5 产品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注明 X 射线装置的型号、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与防护性能。 4.2 漏射线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测试条件 a) X射线管头窗口的最大有用线束截面积用 10 个半值层的吸收材料进行屏蔽,参见附录 A(资料性附录); b) 在额定工作条件下,用剂量率仪测定以

    7、焦点为球心半径 1m球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应是100cm2面积上的平均测量值; c) 漏射线监测误差应小于 30%。 4.3 验收规则 4.3.1 X 射线装置的防护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应由生产单位检验部门进行检验,放射卫生防护监督部门抽验。 4.3.2 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型式试验(按本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投产前; b) 连续生产中的产品,每年应不少于一次; c) 间隔一年以上再投产时; d) 产品的设计、工艺或材料有改变,可能影响产品的防护性能时。 a)与 d)型式试验应有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参加。型式试验结果均应送该机构

    8、备案。 5 X 射线探伤作业场所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5.1 X 射线专用探伤室探伤 5.1.1 专用探伤室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的放射安全,探伤室必须与操作室分开。 5.1.2 探伤室屏蔽设计应充分考虑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和范围、装置的工作负荷及室外情况, 确保室外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其相应的限值。 5.1.3 探伤室门的防护性能应与同侧墙的防护性能相同,并安装门- 机联锁安全装置和照射信号指示器,必须在门关闭后 X 射线装置才能进行透照检查。 5.1.4 探伤室的窗口必须避开有用线束的照射方向,并应具有同侧墙的屏蔽防护性能。 5.2 X 射线现场探伤作业 5.2.1 进行透照检查时,必须考虑控制

    9、器与 X 射线管和被检物体的距离、照射方向、时间和屏蔽条件等因素,以保证探伤作业人员的受照剂量低于剂量限值,并应达到可以合理做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5.2.2 进行透照检查时,可将被检物体周围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在 40Gy h-1以上的范围内划为控制区,特殊情况参见附录B (规范性附录)。控制区边界上必须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X 射线区”警示标识,探伤作业人员应在边界外操作,否则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5.2.3 进行透照检查时,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在 4Gy h-1以上的范围内可划为管理区,在其边界上必须设警示标识,如信号灯、铃、警戒绳,并悬挂清晰可见的“无关人员禁止入内”警告牌,必要时设专

    10、人警戒。尚应注意控制在管理区边界附近不应有经常停留的公众成员。 6 放射防护监测 6.1 必须加强对现场探伤作业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6.2 专用探伤室建成后必须进行验收监测,当工作条件变动时应注意进行场所监测。 6.3 现场探伤的工作条件和现场变动时,必须进行场所监测,并验证确定的控制区和管理区。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X 射线防护材料半值层 A1 宽 X 射线束屏蔽材料的近似半值层 见表 A1。 表 A1 铅和混凝土的宽 X 射线束的近似半值层 D1/2,cm X 射线管电压 kV 铅 混凝土 50 75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0.005 0.01

    11、5 0.025 0.029 0.042 0.086 0.17 0.25 0.31 0.4 1.6 2.2 2.6 2.8 3.0 3.0 3.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X 射线现场探伤作业控制区与管理区的确定 B1 把控制区边界空气比释动能率定为 40Gy h-1,是按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三( 15mSv)和每周实际开机时间为 7.5h推算的。如果每周实际开机时间t 大于 7.5h,控制区边界空气比释动能率应按下式计算: K = 300 / t (B1) 式中:K 控制区边界空气比释动能率,Gy h-1; t每周实际开机时间,h 。 30015mSv 平均分配到每年 50 周的数值,即 300Sv 。 同时,管理区边界空气比释动能率也相应改变。


    注意事项

    本文(GBZ 117-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pdf)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