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7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 加试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cb(2018 年 11 月,17)考查万隆会议(2017 年 4 月,32 题第一问)考查万隆会议背景和内容(2017 年 11 月,15)考查万隆会议7 次 3 考2.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邦交正常化bbb(2016 年 4 月,12)考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排序(2015 年 10 月,13)考查尼克松访华7 次 2
2、考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3)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和意义bbc(2016 年 4 月,12)考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排序(2018 年 4 月,14)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7 次 2 考考点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1(2018 年 3 月嘉兴模拟) 1954 年 4 月,中印双方签署协定,第一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写入外交文件。1955 年万隆会议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中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原则( )A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3、题的基本准则B推动亚非国家掀起民族独立浪潮2C促进了亚非不同制度国家的平等合作D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解析 1953 年 12 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正确政策,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无关,故 A 项错误;二战后亚非国家掀起民族独立浪潮,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无关,故 B 项错误;1955 年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平等合作,故 C 项正确;1961 年不结盟运动形成,这与
4、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C考点 2 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b)2(2018 年 1 月台州高三期末)新中国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就下面地图所示区域的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这次会议( )A推动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署B促进了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C结束了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D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解析 材料地图是东南亚地区地图,签署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会议没有涉及东南亚问题,故 A 项错误;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与解决东南亚问题无关,故 B 项错误;结束了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的是越南战争,与新中国参加的某次国
5、际会议不符,故 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会上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与材料地图相符,故D 项正确。答案 D3(2018 年 3 月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考试)下图是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 60 周年的纪念标3志。关于该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B共有 29 个亚非拉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C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的精神D会议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解析 由“2015 年” “60 周年” “印度尼西亚” ,可以联想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显示
6、了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的精神,故选 C。A 是 1954 年日内瓦会议,排除 A;万隆会议没有拉丁美洲国家参加,排除 B;D 是不结盟运动,排除。答案 C考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4(2018 年 3 月江苏学考)1971 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互相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亚非会议B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C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DAPE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解析 亚非会议是 1955 年,故 A 项错误;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是 196
7、1 年,故 B 项错误;“1971 年” “纽约” “中国来的”等反映是 1971 年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第 26 届联大,故C 项正确;APE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 2001 年举行的,故 D 项错误。答案 C考点 4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b)5(2018 年 1 月杭州高三期末)20 世纪 7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是( )A综合国力的提升 B中美关系的缓和4C中国重返联合国 D改革开放的推行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综合国力虽有所提升,但不是关键因素
8、,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随后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故 B 项正确;中国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重返联合国,不是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故 C 项错误;此时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故 D 项错误。答案 B6(2017 年 9 月嘉兴模拟)下图所示为 19501978 年中日贸易概况。下列各项中对数据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在建国初期与日本没有任何往来B中日建交推动双方贸易迅速发展C70 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 D经济交流决定着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建国初期中日贸易总额较小,但并非没有经济往来,故 A 项错误
9、;根据图示可知 1972 年以后中日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主要是受 1972 年中日建交的影响,故 B项正确;该图示只有中日贸易总额,而没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总额,因此无法说明 70年代初期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对象,故 C 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经济交流才迅速发展,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决定了中日经济交流,故 D 项错误。答案 B考点 5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b)7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
10、想。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 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A B C D5解析 依据材料“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 ,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故正确;依据材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故正确;“一带一路”建设是由中国倡议和发起的地区经济合作,故错误;依据材料“基于新安全观” “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 ,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故正确,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11、答案 A考点 6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b)8(2018 年 3 月台州模拟卷)2018 年 1 月 15 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部门领导会议在北京举行,印度、巴基斯坦这两个新成员国也派员与会。下列属于该组织创始国的有(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A B C D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创始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不包括土库曼斯坦,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考点 7 (加试)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和意义(c)9(2018 年 3 月温州适应卷)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简表(部分)国际组
12、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979 年恢复中国合法地位不结盟运动1992 年成为观察员国世界能源理事会1983 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996 年成为全面对话伙伴国亚洲开发银行1986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 年加入美洲国家组织2004 年成为常驻观察员国A.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加入国际组织6B两极格局解体加速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C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中国和世界共享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利益解析 1971 年,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加入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
13、误;政治多极化与材料中“经济组织”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C 项正确;多边贸易体制与材料中“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C10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解析 从材料可知,中国与世界不同程度的国家建立友好合
14、作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下的外交举措,故 B 项错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与材料中国同美国、俄罗斯发展友好关系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故 D 项错误。答案 A易错点 1 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与正式建交的时间掌握错误易错提醒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转为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日本是在中美联合公报发布后开始访华与建交谈判。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
15、声明 ,中日正式建交。【典例 1】 (2018 年 3 月浙江绍兴适应卷)阅读下边19691977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统计简表 ,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有关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7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建交国家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中国外交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 B C D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故错误;1971 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故正确;70 年代随着中国恢
16、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故正确;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故错误;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易错点 2 对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与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认识不清易错提醒 【典例 2】 21 世纪,我国外交方面的新建树主要有( )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达成“上海共识” 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A B C D解析 “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答案 A8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对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外交成就的考查。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说,要求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
17、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读能力。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体现为识记型、图片型、史料型、情景型、阶段特征型、组合型。【典例】 (2018 年 4 月浙江选考)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中国与中
18、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 B C D解析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正确;与材料无关,错误;中国与中亚各国有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正确;选 C。答案 C题组训练1(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1954 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 “不结盟” B “万隆精神”C “单极多极化” D “日内瓦精神”解析 根据史料可知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延续
19、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可知这次国际会议为万隆会议,故选 B 项;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D 项与题意不符;史料中未曾体现9“不结盟”问题,与“单极多极化”无关,可排除 A、C 两项。答案 B2(2017 年 11 月浙江选考)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解析 万隆会议是周恩来参加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
20、,此次会议上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万隆精神” 。根据题中的关键词“周恩来、解除殖民主义、共同基础”等词可知,此次会议指的是周恩来参加的万隆会议。故答案为 B。答案 B3(2015 年 10 月浙江学考)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 A 项错
21、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开始” ,故 C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故 D 项错误。答案 C4(2016 年 4 月浙江学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 B C D解析 分别发生在 1972 年,1979 年,2001 年,1991 年,故 A 项正
22、确。10答案 A5(2017 年 3 月江苏学考)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 ”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解析 尼克松北京之行前新中国已经重返联合国,故 A 项错误;尼克松访华使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 B 项正确;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始终存在,无法消除,故 C 项错误;实现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故 D 项错误。答案 B6(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
23、题。材料一 1955 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 ,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解析 第一小问“诉求” ,据
24、材料一“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得出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据材料一“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得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据材料一“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得出促进文化交流;第二小问“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万隆会议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民族国家取得了独立,两极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形势是缓和与紧张相交织。答案 (1)诉求: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文化交流。11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