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doc
-
资源ID:1138091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doc
1、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一)综合探究一、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执掌。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
2、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3、;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三、中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21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腐朽。(2)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3)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到文字狱;宋明理学活跃的儒家思想。(5)科技:由宋元前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2近代西
4、方历史特征(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完善。(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科技: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近代科技发展。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四点思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政治制度;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为维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人治大于法治:官僚的选拔任用体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农业为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一些制度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如科举制。4 “为政以德” “政
5、在得民”:统治者重视“民” “德”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汉、唐统治者践行。 “德政” “得民”措施多样,或政治上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文化上的开明。复习对策一、破解宗法制、分封制试题的思路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关键词“世卿世禄” “凝聚宗族” “血缘亲疏”“家族祖宗” “家庭关系” “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 “家庭等级关系”“分封授民” “授民授疆土” “拱卫王室” “随从作战” “朝觐述职” “交纳贡赋” “等级森严” “相对独立性”实质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3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技巧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二、本专题内容为高频考点,需要特别关注考点的细节(时空),对历史概念把握要求全面到位。未考的知识点和考查频率高的知识点需要高度重视。同时特别要重视与其他(经济、文化、人物和遗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朝代(时间如秦朝、汉代、明清等)、区域(空间如西藏、新疆等)和内容(角度如民族问题、制度创新、大一统等)为线索寻找选考内容知识的交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