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 资源ID:1138064       资源大小:29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

    1、1主题一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8 安徽芜湖一模,24)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

    2、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 C 项错误;西周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2.(2018 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24)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

    3、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 A 项正确;春秋时期还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B 项错误;C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 D 项错误。3.(2018 湖北荆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 36 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 A 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

    4、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便于管理,故 C 项正确;以上地区主要是北方的一些郡,与南方无关,故 D 项错误。4.(2018 湖北黄冈元月调研,25)下面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2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

    5、治智慧答案:D解析:“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A 项错误;“推恩令”是在对地方削弱的基础上建立的,故 B 项错误;“独尊儒术”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 C 项错误;“推恩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5.(2018 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1)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答案:C解析:材料中西魏选

    6、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西魏选才“惟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 D 项错误。6.(2018 山东临沂期中,4)下面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历史时期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西汉末 13 103 1 585东汉中叶 13 105 1 150西晋 19 173 南北朝初期 38 313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1 50

    7、0 上下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3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和东汉中叶,州、郡数没有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的进程,州、郡数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 A 项正确;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说的不是机构的增加而是州、郡数和县/侯国数的增减,故C 项错误;州郡数量的增加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7.(2018 河南郑州一模,4)唐朝沿用

    8、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可知,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

    9、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 C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故 D 项错误。8.(2018 广东肇庆三模,26)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 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 年为 56.3%,1256 年为 57.9%。这表明(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地域无关,故 A 项错误;科举制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本身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

    10、制度日益完善,故 C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 D 项错误。9.(2018 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24)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官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都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 A 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

    11、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 C 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故 D 项错误。410.(2018 重庆三模,27)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答案:A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可知,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

    12、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 D 项错误。11.(2018 安徽马鞍山三模,27)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宦官权力的加强 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宦官权力的加强”只反映了部分题干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B 项错误;明朝

    13、出现心学,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意识,且题干中“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说明 C 项错误;士大夫的抗争与阉党巴结世宗,从两个不同角度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故 D 项正确。12.(2018 山东济宁一模,27)据载,从 1748 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A 项正确;B、C

    14、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5 分,共 40 分)13.(2018 山西太原期中,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

    15、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5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摘编自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9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0 分)(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6 分)参考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

    16、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得出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根据材料“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得出贵族政治的消失;根据材料“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权臣)”得出权臣势力的削弱。第(2)问,第一小问含义,应是打破先秦贵族政治,通

    17、过选官、用官制度,建立官僚政治。第二小问原因,从贵族政治的弊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实行,统治者自身的需要等方面分析。第(3)问,一分为二地评价“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把读书人纳入统治集团内部,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同时官僚政治(如相权)也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14.(2018 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

    18、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5 分)参考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6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一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doc)为本站会员(cleanass3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