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历史 2019 高考一轮基础习选题(5)李仕才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遵循“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 D.都属唯心主义解析: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愿意讨论死亡和鬼神这种命题,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将天的道德性,与儒家的仁义相结合。故对三者理解正确的是儒家遵
2、循“天命观”,故 A 项正确。旨在神化君权与董仲舒主张相符,但与孔子、荀子主张不符,故排除 B 项。三者的观点不存在继承关系,C 项错误。荀子的天命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故 D 项不正确。2、(2018唐山一模)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 A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
3、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 D 项错误。3、1905 年 8 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答案 C解析 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 A 项错误;1905 年,根据所学知识
4、,此时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是否崇高,故 D 项错误。2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的力量 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解析:D 依据题干中“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可知苏格拉底反对的是智者的诡辩行为。智者学派认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约束力也是相对的
5、,其兴废都应以人为尺度,忽视道德建设,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与材料无关,C 项与“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即“客观”不符,A、B、C 三项均排除。5、根据吴至信最近十六年之北平离婚案绘制的 1917 年到 1928 年北京(北平)离婚诉讼案件简表如下,这一简表反映了( )时间(年) 诉离案件数 诉离率(每 10 万居民之诉离数)1917 28 4.481918 26 4.231919 22 3.511920 44 6.881921 38 5.871922 35 5.511923 48 7.521924 54 8.291925 51 8.061926 63 10.301927 62 9.3
6、51928 64 9.55A.民国以来的离婚率直线上升 B.新文化运动是离婚率提升的根源C.中国近代化提升了妇女地位D.民国建立后城市妇女独立性提高解析:C 材料的时间是 1917 年到 1928 年北京(北平)离婚率变化统计表,整体上离婚率上升较快,长期以来中国是男权社会,所以近代以来离婚的核心是妇女的解放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故答案为 C 项。6、(2017唐山三模,3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意味着(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7、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答案 D解析 材料并未提及两种制度,故 A 项错误;1997 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 B 项错误;香港自治必须要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 D 项正确。37、1965 年 10 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解析:B 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新经济
8、体制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使苏联经济一定程度获得发展,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冲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1965年我国并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苏联也没有借鉴中国经验,故 D 项错误。8、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促进马克思主
9、义广泛传播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答案 B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材料中“由中国的工人阶级”不符,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才登上政治舞台,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 项正确;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而非五四运动,故 C 项错误;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是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中“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不符,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
10、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 。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是,1787 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二 1803 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
11、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12 分)4(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13 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反映出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 ”,体现出人民主权;“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反映出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包括 1787 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制衡原则。第(2)问材料二“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反映出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使得宪法的至上权
12、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表明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反映出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答案:(1)基础: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12 分)(2)影响: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13 分)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 1756 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
13、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 18 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 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12 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借助中国推动了 18 世纪法国中国热 ”可知其观点为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根据材料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可知其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
14、以批判。第二小问推崇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孔子思想开始被西方认识,伏尔泰反封建专制的需要,伏尔泰思想与孔子思想有共同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批判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因,从中国传统思想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作答即可。答案:观点一: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伏尔泰论及中国、宣传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实际斗争的需要;伏尔泰主张与儒家思想有共同之处。观点二:以孔多塞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以批判。原因: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
15、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对外扩张掠夺。(12 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
16、租借地 借用他国领土的5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 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欧美列强持默许态度。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 。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解析 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它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