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

    • 资源ID:1136686       资源大小:53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

    1、1专题突破练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2018 江西赣州信丰中学月考,4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答案:C2.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 1、2、3 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实际大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的食物网中 H

    2、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B.图甲中所示的全部物种再加上分解者就是生态系统C.从图乙中可知,物种 2 的种内斗争最剧烈D.若图甲中生物 A 从 B 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 60%,则 A 增加 10 kg,至少需要 B 130 kg答案:B解析:图甲的食物网中 H 在食物链 FGH 和 BCGH 中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A 项正确;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图甲中所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只是生物群落,B 项错误;图乙中物种 2 的种群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种内2斗争最为激烈,C 项正确;A 增加 10 kg,其中有 6 kg

    3、 直接来自 B,有 4 kg 来自 C,所以至少需要 B 的量为 620%+420%20%=130 (kg),D 项正确。3.(2018 山西沂州一中月考,1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并且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体内所含有机物的量如表所示: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有机物含量/g 550 100 3 000 18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答案:D4.(2018 湖南郴州第

    4、二次教学质监,3)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a),A、B、C、D 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 E1、E 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 C 代表分解者,E 1代表的含义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6.7%C.乙图 AB 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 B 点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答案:

    5、B解析:E 1代表的含义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 项错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 3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18100%=16.7%,B 项正确; AB 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C 项错误;据图乙“野外回放”可知,在 B 点采取了易地保护,D 项错误。5.(2018 广东揭阳惠来期末,6)科学家 R.L.Smith 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能量数值(-2)动物种类 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 34.50 3

    6、1.00 30.9 0.10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3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A.收割蚁只有不到 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 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答案:D解析:收割蚁能量的同化量为 31.00 kJ/(m2a),而呼吸量为 30.9 kJ/(m2a),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为 0.1 kJ/(m2a),0.131.0

    7、100%=0.32%,A 项正确;盐沼蝗的摄取量为 3.71 kJ/(m2a),同化量为 1.37 kJ/(m2a),则未同化量=3.71-1.37=2.34kJ/(m 2a),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B 项正确;黄鼠能量的同化量为 3.80 kJ/(m2a),呼吸量为 3.69 kJ/(m2a),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C 项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分别为:收割蚁31.0034.50100%=89.9%,小蜘蛛 11.912.6100%=94.4%,盐沼蝗 1.373.71100%=36.9%,黄鼠 3.85.6100%=67.9%,由此可见,同化效率(A/I)

    8、最高的为小蜘蛛,D 项错误。6.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碳以 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答案:C解析:碳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流动,A项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 项错误;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 项正确;

    9、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项错误。7.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为 A、B 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 碳吸收量/(kg Ca -1) 碳释放量/(kg Ca -1)A 1.201014 1.201014B 1.201014 1.2610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表中 A 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4C.由于过度排放人工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D.化

    10、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答案:C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无机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则把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再返还给大气。表中 A 时期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是相同的,说明大气中碳的含量相对稳定。B 时期碳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人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碳的释放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大气中 CO2含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而不是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所以 C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8.(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段测,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B.甲生

    11、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C.乙生态系统在 S 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乙生态系统在 S 点后一定经历初生演替过程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一般恢复力稳定性弱;新物种产生需经历漫长的时间;乙生态系统在 S 点生物群落基本消失, S 点以后又出现新的种群,属于次生演替,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9.(2018 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 17 次模拟,6)目前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 2 倍。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鸡粪

    12、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A 项错误;鸡粪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果5树只能利用鸡粪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B 项错误;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 项正确;该荔枝园还存在草等其他生产者,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丙的作用是 。 (2)若鼠以甲为食,则鹰处于第

    13、 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 1kJ 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 kJ 的能量。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 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50 只鼠,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 30 只,其中带标记的有 10 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只/hm 2。 (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 (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同时,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 。 答案:(1)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14、2)三、四 550(3)75(4)群落 反馈调节11.(2018 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考,29)图一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二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汽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汽化温度为 420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6图二(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 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 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3)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吸收有差异的具体原因是细胞膜上 。你认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适宜选择的植物是 ,理由是 。 答案:(1)食物链(2)温室效应(或酸雨) 物质循环(3)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 蔓田芥 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五生态学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doc)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