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环境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湘教版.doc

    • 资源ID:1136076       资源大小:294.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环境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湘教版.doc

    1、1第二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巩固组(2017河北名校联考)下图示意 2001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 13 题。120012008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2根据上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 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3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 (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

    2、农业用地解析:第 1题,图示 20012008 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 2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 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 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第 3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答案:1.C 2.D 3.B(2017河南六校联考)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

    3、成变化。读图,完成 45 题。24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产业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5该县城市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解析:第 4题,由图可知,甲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减小,说明从事该产业的人口迅速减少,该产业应为第一产业;乙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应为第二产业;丙代表的产业不断上升,应为第三产业。第 5题, “原地城市化”会使人们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

    4、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故 C项正确。 “原地城市化”会减慢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答案:4.A 5.C(2016高考上海卷)“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据此完成 67 题。6上海建设“海绵城市” ,除能够提高地下水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7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解析:第 6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

    5、用而出现的地下水漏斗区,减缓地面沉降。第 7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本身耕地少,退耕恢复湿地,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3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答案:6.C 7.D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 2002年与 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良性发展。解析:第(1)题,根据

    6、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应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

    7、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4能力提升组(2017绵阳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 12 题。1该国 19651975 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8、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 10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解析:第 1题,据图可知,1965 年至 1975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是负值,城市化发展呈下降趋势;19752005 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增大,尤其是 19952005 年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呈快速增长趋势。该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规律相符,所以该国应该为我国。由于 1965年至 1975年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因此这个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第 2题,据图可知,最近 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

    9、值在快速增长,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必然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答案:1.D 2.C(2017郑州质检)“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下表为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数据(单位:km 2)统计表。据此完成 34 题。城市 武汉 上海 广州 北京 哈尔滨水域面积 248 192 125 91 963.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 ,其原因可能是( )A城市市区用地紧张 B城市内涝灾害严重C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D城市环境质量低下4与表中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市“蓝化效应”最强,其自然原因主要是( )A降水丰富,蒸发较弱

    10、B地势低洼,水网密布C河道弯曲,水流缓慢 D植物茂盛,涵养水源解析:第 3题,城市市区用地紧张,土地价格高,而水域的经济效益小,生态效益容易被忽视,导致城市规划时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 。第 4题,武汉市“蓝化效应”强是因5为市区水域面积广,其水域面积广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答案:3.A 4.B(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结构变化深受经济的影响,20 世纪 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导致地价惊人增长,住宅建设向外蔓延;20 世纪 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另一方面,自 1980年以来,日本

    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 56 题。5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郊区环境恶化 B中心区交通便捷C郊区地价上涨 D中心区房价适中6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势头减弱是因为( )A人口少子化 B人口老龄化C收入减少 D土地供应紧张解析:第 5题,泡沫经济崩溃后东京都市圈中心区地价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供给,这些新增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吸引了不同人群的迁入。第 6题,由于日本人口增长率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较低

    12、水平,由此出现的人口少子化现象导致家庭户均人口数持续减少,所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减弱。答案:5.D 6.A7(2017合肥教学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历史上,嘉兴城市形态规整封闭,发展缓慢,自 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后,嘉兴城市沿铁路迅速延伸,主要在铁路西北一侧发展。本世纪初,嘉兴市政府从沪杭铁路的西北侧老城区迁往铁路东南侧,把原先地块置换为商业用地,嘉兴市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嘉兴市不同时期城区范围。6(1)简述 1909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2)试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3)嘉兴市通过种植大片林木,保证楔形绿地内森林覆

    13、盖率。说明楔形绿地的功能。解析:第(1)题,1909 年以来嘉兴市城区范围的变化特点,从图中直接读出并进行科学描述即可。在回答时可以先说总体特征,再从不同时期具体分析。第(2)题,分析嘉兴市政府搬迁的原因,应主要从分散老城区职能、解决老城区城市问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新城区的发展等角度入手。第(3)题,分析楔形绿地的功能应主要从森林的生态效益角度分析,如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缓解雨涝、美化环境、提供休憩场所等。答案:(1)嘉兴市城区范围总体呈扩大趋势;城区范围呈扇形向外扩展,向东南和偏西方向扩展范围较大;1909 年到 2000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较慢,2000 年至

    14、 2015年城区范围扩大速度加快。(2)分散老城区的职能,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居住拥挤等状况;老城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城区跨越沪杭铁路,向东南方向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3)楔形绿地中的林木具有吸烟滞尘的功能,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可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楔形绿地可以把郊区的冷湿新鲜空气引入中心城区,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城市空气流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楔形绿地在降雨时具有吸水、滞水的功能,利于缓解城市雨涝;楔形绿地通过水分的持续蒸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噪声;美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环境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湘教版.doc)为本站会员(jobexamine33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