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考纲卷别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情分析全国卷2017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唐太宗轶事与史学理论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2016宋代重史传统;2015汉代外戚干政;2014古代的科举制;2014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 ;2013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2016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全国卷2017魏晋官修史书; 2016科举制;2015汉代地方吏治2017明朝宦官专权;2014明代内阁制;2014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2017宋太祖驾崩与史学理论历史认
2、识论;2016汉承秦制全国卷 2011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变化和原因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地方行政变迁与时空观念的养成;考点超出教材,如汉承秦制,魏晋官修史书,明朝宦官专权,废行省设三司,通过挖掘题干史料来获得新知;如台湾的收复与祖国统一, “祭天大典”题巧妙地把价值观的判断引入题干;明清时期的中外关联,宋代君王重史实际上就是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的例证;汉代外戚干政,汉代地方吏治,科举制与选官用官试题,又是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本讲或本段历史的考查中,大分值、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从素养立意,引用新史学成果,暗合社会热点,是应该值得关注的(2015高考全国卷)汉宣帝曾称:“
3、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汉政治特点的分析归纳能力。【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史料实证 由史料“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得出“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的结论2家国情怀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说明吏治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解析】 从材料可知
4、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体现古代重视地方吏治,故 A 项正确。【答案】 A(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清朝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历史
5、解释“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说明材料现象出现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清代,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导致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解析】 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做法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 B 项正确。【答案】 B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
6、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 C。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 C 项。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 ,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 A、D 两项错误;B 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32(2017高考全国卷)记述 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
7、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 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 ,故 C 项正确。A 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
8、领而不是主帅,B 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 D 项。3(2017高考全国卷)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选 C。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 C 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 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 项错误;
9、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 项错误。4(2017高考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选 A。由所学知识可知, “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5
10、(2017高考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选 B。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存在差异,故B 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A 项错误。C、D 两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46(2016高考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11、(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 B。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 项符合题意。7(2016高考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
12、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 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 B 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 A 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 D 项。8(2016高考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
13、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故 D 项正确;A 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 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 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9(2016高考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 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 A 项正确。由材
14、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 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 C 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 D 项错误。10(2015高考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
15、期的地位极高,另外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 项。11(2014高考全国卷)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5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 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拜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C 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 D 项。12
16、(2014高考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 B。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 项错误。C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 。D 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
17、息。练模拟1(2018淮北模拟)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 B。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 A 项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 B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 C
18、项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 D 项错误。2(2018广州模拟)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谏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丞相制度被废除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 B。材料反映明代君臣冲突,未涉及政治腐败,故 A 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导致皇权失去了相权的制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不接受大臣的批评甚至杖毙官员,故 B 项正确;材料与三纲五常无关,故 C 项错误;这一现象是政治变革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的
19、发展无关,故 D 项错误。3(2018宜宾高三诊断)宋代以后,乡绅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阶层出现,崇祯年间,邓藩锡知福建龙岩县,因得罪“权绅”被朝廷左调至浙江嵊县;江南乡绅甚至与知识分子组成的东林党相抗衡、成功阻挠李三才入内阁,此类事件在明代极为常见。可见明代乡绅( )A集中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6B能够左右从地方至中央的决策C介入党争和搅乱正常的政治秩序D是传统政治在明代的集中体现解析:选 C。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基本是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故 A 项错误;题目中列举的是乡绅对朝政的影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左右决策太过武断,
20、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因得罪权绅被朝廷左调至浙江嵊县” “江南乡绅甚至与知识分子组成的东林党相抗衡、成功阻挠李三才入内阁” ,可知乡绅搅乱正常的政治秩序,故 C 项正确;中国的传统政治是指君主专制,题目中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4(2018孝感七校联盟高三联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战国时初步形成,秦朝确立,明清强化。下列关于官吏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D清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解析:选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官吏
21、由士族世袭,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是为加强皇权而设的中央机构而不是直接控制地方官吏的,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选 C。诸侯不与政事,表明权力集中于中央,故 C 项正确。2(2018德阳高三诊断)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A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D.瓦解了唐中
22、央在北方的统治解析:选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北方的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 B 项正确。73(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调研)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北宋统治者“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北宋制度设计( )A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基础B分化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C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D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解析:选 C。北宋时期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较强,起到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目的,故 C 项正确。4(2018惠州高三调研)汉初,地方官吏秩过百石者皆由皇帝任命,故有所谓“命卿”之称。后来,除了皇帝外,汉代上自丞相,下至九卿,皆有拜除(拜授官职)
23、之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中央集权弱化 B君主专制弱化C官吏越来越多 D权臣越来越多解析:选 C。材料未反映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故 A 项错误;在“拜除之权”下,高级官员任命权还在皇帝手中,故 B 项错误;事实上由于官吏越来越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拜除,而不得不假他人之手,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这些官员有授拜官职之权,并未说他们把持朝政,故 D 项错误。5(2018江西高三联考)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以及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 )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直接提高政
24、府行政效率D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解析:选 A。材料中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统治机制完善的表现,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制度都属中央制度,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只能间接提高行政效率,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制度能够强化皇权,但非主要作用,故 D 项错误。6(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测试)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解析:选 B。
25、根据材料“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得出门下省掌握的不是中央监察权,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得出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得出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制约而不是对立,故 C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但不制衡,故 D 项错误。7(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统治者还对官僚制度和科举制进行改革。这反映出当时北宋( )A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8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政治体制未形成完
26、整体系D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完善解析:选 A。根据提供的这几本书新唐书 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 ,可知都侧重于对历史的总结反思,故 A 项正确;据几部史书的编修,不能确定是否重文轻武,故 B项错误;材料既然有改革的说法,说明是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故 C 项错误;宋代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材料未涉及,故 D 项错误。8.(2018潍坊模拟)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A增加决策透明度 B提高议事效率C缓和大臣间矛盾 D加强
27、专制皇权解析:选 D。在我国古代决策权属于皇帝,因此材料中由“窃窃私语”到“面对面”并不能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并且与议事效率无关,故 A、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大臣之间的矛盾,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的行为是对皇权的挑战,因此宋太祖对官帽的改革有助于加强皇权,故 D 项正确。9(2018扬州高三测试)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
28、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解析:选 D。根据题干的表述,由“制度创新” “政治原则公开化” “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可以推断此制度是科举制,故 A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是察举制,故 B 项错误;由“委中正铨第等级”可判断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 C 项错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描写古代科举考中进士时的兴奋心情,故 D 项正确。10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所述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解析:选 B。材料反
29、映出明朝内阁首辅权力的膨胀。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A 项错误;明朝内阁并非法定决策机构,内阁大臣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实际上是皇9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 B 项正确;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权力制衡被打破,故 D 项错误。 11(2018济宁高三质检)1386 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明太祖此举主要是为了( )A澄清吏治 B推崇严刑峻法C强化君主专制 D发挥儒学教化功能解析:选 C。澄清吏治,与材料“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
30、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不符,故 A 项错误;1386 年,明太祖颁发志戒录 ,不是推崇严刑峻法,故 B 项错误;明太祖“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的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 C 项正确;发挥儒学教化功能,与材料“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不符,故 D 项错误。12(2018江西高三联考)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B加快了明朝社会法治进程C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D推进了国家监督制度发展解析:选 A。明朝实行较为完
31、善的司法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故 A 项正确;明朝是人治的社会,故 B 项错误;材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古代司法成熟于清代,故 C 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沧州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 ”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 ”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 ”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32、。 ”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 ,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解析 (1)首先根据材料“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阐释督邮制,然后根据材料“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性评价督邮制。
33、(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 ,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得出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据材料二“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得出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据材料二“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得出颁布钦定合规 ,完善监察法规。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得出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10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等。答案 (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的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
34、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 ,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14(2018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
35、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 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
36、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 ,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解析 史实立足的是中国古代史,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根据材料“隋创唐兴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 “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
37、现象”,可知这种转变反映的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南北之争中,促进了制度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答案 示例一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心都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后期到宋代,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
38、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为地域之争。示例二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11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而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北方的司马光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朝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科举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南北方内部边远落后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例如“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反映了科举取士的不断完善”等等,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