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提升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22018成都七中高三期中19 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兑换铜钱 100 文。19 世纪20 年代,每两白银兑换铜钱 1200 文。到道光十九年(18
2、39 年)每两白银兑换铜钱 1600 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32018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我无待于言了。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一些列强主张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C领事裁判权的
3、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42018广西来宾、河池高三二模1895 年 2 月,在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文廷式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材料体现出( )A中日经济变革结果不同 B甲午战争决定了中国国运C晚清中央政府腐败无能 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52018山东省青岛市高考模拟检测1896 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实际上在每个国
4、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D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62018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 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72018成都市高中毕业班三诊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 “意在武夷
5、山茶” ,但开放近 9 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 1853 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82018广东东莞高三三调2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棉花 担 6.54% 5.72%印花布 匹 14.25% 4.98%棉纱 担 6.94% 4.86%上表是 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
6、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92018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102018四川省高三联合诊断考试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 ,造成 1 000 余万人饿死,2 000 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
7、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据材料可知(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112018天津和平区高三一模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 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的主张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122018山东省青岛市高考模拟检测有
8、学者认为, “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为主C强调经世致用,批判崇洋虚无 D突出中学地位,否定西学价值二、非选择题132018湖北武汉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 ,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
9、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经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
10、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2 分)3(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13 分)142018辽宁大连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1872 年底开业营运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以西方股份制企业为学习对象的新型股份制公司。它是通过向民间发行股票(当时亦称“股份票”), “招商集股”方式筹集资金,进而兴办起来的。此
11、后十几年,这种性质的企业增加到了几十家,绝大多数都以上海为中心募集资金和买卖股票,公司的股票可以买卖转让,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如时人所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这批股份制公司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摘编自朱荫贵近代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阅读材料,概括一个有关中国近代股份制公司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该特点进行阐述。4专题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提升卷1A 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不再夹带鸦片并且被发现夹带鸦片甘愿接受处理
12、,这表明政府对于禁烟的态度坚决,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其他国家对禁烟的态度的信息,B 项错误;从材料中清政府对鸦片的态度可知,鸦片贸易为非法行为,C 项错误;当时列强还未获得治外法权,D 项错误。2D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19 世纪前半期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现象,导致银贵钱贱的原因是白银大量外流,而导致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鸦片走私,D 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会导致白银大量外流,A 项错误;对铜钱的需求量大会使铜钱增值,不会导致铜钱贬值,B 项错误;1839 年中国还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被迫开埠是在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C 项错误。3B 从材料中的“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且
13、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可知,领事裁判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会考虑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 项正确;A 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领事裁判权有利于列强侵华,C 项错误;“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只是增加了诉讼的不便,不是导致列强间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D 项错误。4C 题目中阐述的是在甲午战争中,清大臣建议政府仿效沙俄迁都、继续与日作战,结果遭到其他大臣的否决,可见清政府内部官员保守、腐败无能,C 项正确;题目中阐述的是清大臣反对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没有涉及中日经
14、济变革,排除 A 项;甲午战争影响到了中国国际地位,但不能说决定中国国运,排除 B 项;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5C 从材料中的“1896 年”和“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可知,这与甲午战争后, 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使清政府陷入财政困境,李鸿章出使欧美,强烈呼吁修订关税税则,以期增加收入一致,C 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无意钳制日本,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李鸿章出使欧美探讨税则改革关系不大,B 项错误;19 世纪末,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占统治地位,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不大,D 项错误。6D “中国尚未形成声援的
15、力量”指的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持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新的阶级力量,这也说明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形成多支反封建力量,D 项正确;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与没有形成声援的力量无关,A 项错误;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是因为没有先进的阶级,其根源在于没有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B 项不如 D 项更深刻,排除 B 项;当时的工人阶级力量微弱,不可能形成工农联盟,C 项错误。7C 1853 年太平军控制南京,开始了对长江中下游长达 12 年的控制,这严重影响了上海、武汉的茶叶出口,这给了福州出口茶叶一个大好机会,这才有了材料中“直到1853 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 19 世纪六七十
16、年代达到鼎盛”的局面,由此可知,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福州的茶叶贸易,C 项正确;其他三项是影响中国所有茶叶出口地的共同原因,不会特别对福州有利,排除。8B 从材料可以看出 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趋势是在降低,这就有利于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棉花及棉纺织品,从而使中国传统棉纺织业受到严重冲击。故选 B 项。9B 从材料中的“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可知,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A 项错误;洋务企业并不是外资企业,C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属于外行
17、,并不是所有洋匠都是外行,D 项错误。10A 从材料中“丁戊奇荒”所造成的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可知,5当时的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A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郑观应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张,不能得出其“最早”的结论,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实施的信息,D 项错误。11D 从材料中的“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和“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可知,材料中的主张及做法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D 项正确;A、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中发展的是近代教育,培养的是翻译人才,不是技术人才,B 项错误。1
18、2A “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其主张利用西方的军事科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文明,A 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B 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不是批判崇洋虚无,C 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利用西学维护“中学”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西学的价值,并不是否定西学的价值,D 项错误。13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实践;体
19、现近代化;派别众多。意义: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新儒学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在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开始放弃二程、朱、王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 “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 “工商皆本”等信息组织答案;在分析“原因”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近代科学的传入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在概括“特点”时,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二中的派别众多、
20、各派别的主张等信息,从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付诸实践、近代化和派别众多等方面组织答案;在说明“意义”时,要从推动救亡图存、学习西方、思想解放、近代化等角度作答。14答案:示例:特点:借鉴西方股份制企业,向民间发行股票,以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阐述: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开始瓦解;随着洋货大量涌入,利源大量外流;外国势力日益深入中国内地办公司,掠夺中国资源,吸收吞并中国人的资本,激发了有识之士的爱国思想与行动;清政府财政紧张,使近代工业发展遇到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股份制公司起步早,制度完善,收益大,值得借鉴。影响:中国近代股份制公司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吸收民间资本;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