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训练(十二)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2018德州 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大生纱厂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汉阳铁厂2.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 ( )A.七下西洋不辞劳,架起亚非友谊桥B.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C.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D.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3.2018重庆 A 卷 利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之机,19131921 年,我国创办了 123 家面粉厂。19
2、14 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反之则称为出超)200 万担以上,从 1915 年起开始出超,1920 年达到 300多万担。而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表明当时 ( )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 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 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 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A. B.C. D.4.1913 年北京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这一规定 ( )A.激励了张謇弃官回乡办企业B.表明北京政府决心铲除三座大山C.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D.有利于近代
3、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5.2018南京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属于经济方面变化的是 ( )A.海国图志的编成B.商务印书馆的创办C.京师大学堂开办D.民族工业的发展6.2018云南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下表中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7 1918厂家数 622 941 1 275 1 644 1 973 2 321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7.2018苏州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
4、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产生 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 D.衰落8.2018百色 以下为 19131920 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1913 年 689 家 33 亿元 27 万多人1920 年 1795 家 50 亿元 55 万多人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9.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总的
5、来说比较落后 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A. B.C. D.10.2018济宁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剪辫令”的颁布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11.2018衢州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 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同志等” 。这场“革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12.2018南京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
6、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1898 年 B.1912 年C.1919 年 D.1927 年13.2018陕西 1912 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14.2018潍坊 1882 年 10 月 24 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
7、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B.大众报业发展C.铁路交通发达D.轮船航运繁荣15.2018青岛 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之一。下列报刊出现最早的是 ( )A.新青年 B.万国公报C.申报 D.每周评论16.2018荆州 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7.2017 年 2 月 11 日,上海市举办了“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以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
8、机构创办120 周年。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 ( )A.土地改革房产证B.商务印书馆褒奖状C.小岗村“生死文书”D.中共七大代表证18.2018邵阳 2017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施行。 国歌法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国歌法所保护的对象是 ( )A.英雄交响曲 B.义勇军进行曲C.黄河大合唱 D.游击队之歌二、非选择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舶来
9、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更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对陈旧陋习加以改造,这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这些新的变化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参考答案1.B 解析 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本题选 B 项。2.D 解析 张謇是我国近
10、代著名状元实业家,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D 项符合题干要求。A 项描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B 项描述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C 项描述的是清朝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均排除。3.A 解析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面粉业迅速发展,说明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1915 年开始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一战结束后,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这说明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 项。4.D5.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
11、机构。故 B 不属于经济方面;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故 C 不属于经济方面;魏源所编著的海国图志一书的中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故 A 不属于经济方面;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故 D 符合题意。排除 A、B、C,故本题选 D 项。6.D 7.C 8.C9.D 解析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表述错误。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故本题选 D 项。10.D 解析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剪辫令”的颁布是在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
12、、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故本题选 D 项。11.D12.B 解析 依据题干的“剪辫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社会习俗逐渐得到了改变。辛亥革命的时间是 1912 年,故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1912 年,B 符合题意。1898 年还未爆发辛亥革命,故 A 不符合题意;1919 年、1927 年均在辛亥革命之后,故 C、D 不符合题意。13.B14.B 解析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13、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故本题选 B 项。15.C16.B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8 年”及所学知识,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故本题选 B项。17.B 解析 根据题干“2017 年” “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 120 周年”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B 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时间不符,应排除。故本题选 B 项。18.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根据题干提供的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所保护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雄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A 项不正确;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B 项正确;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在延安创作,C 项不正确;游击队之歌创作于 1937 年,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D 项不正确。故答案为 B 项。19.原因:鸦片战争打破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法令对习俗的改造。积极影响:开启民智,促使人们观念更新;促进近代社会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