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组合练十二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这一制度在日资纱厂中_。包身工多系农村贫苦少女,通过包身契包给“带工”的工头。由包工头付给女工家庭以低微的包身费,一般为二三十元。包身期限一般为 3 年。包工头_,在此期间,女工工资收入,均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供给包身工的生活费_。( );在厂外的一切行动则受包工头的严密监视,绝无人身自由。她们过着令人_的生活,许多人未满期就被拆磨而死,是旧中国处境最为悲惨的工人。包身工制曾在旧中国的一些工厂,特别是纱厂实行。1932 年,上海的纱厂中,包
2、身工约占女工的 1/3,在日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一半。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由于工人群众的斗争和社会舆论的谴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革命形势的发展,包身工制趋于消灭。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A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导致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B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C包身工制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D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造成的资本主义
3、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即可。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A资本家和工头在厂里欺压包身工,他们劳动繁重B在厂里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包身工劳动繁重C在厂里劳动繁重,包身工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D包身工在厂里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劳动繁重【解析】 根据括号后面的分号提示,此处的陈述主体应该是“包身工” ,因此 D 项最为恰当。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A屡见不鲜 唯利是图 微乎其微 惨不忍睹B俯拾皆是 锱铢必较 微乎其微 惨不忍睹C俯拾皆是 唯利是图 所剩无几 惨绝人寰D
4、屡见不鲜 锱铢必较 所剩无几 惨绝人寰2【解析】 第一个空,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这里形容在日资纱厂包身工制度很普遍,应用前者。第二个空, “唯利是图”侧重过分看重利益, “锱铢必较”侧重表现人的小气;此处包工头是为了利益压榨包身工,不只是“小气” , 应用前者。第三个空,两个成语都侧重表示数量少,但根据语境可知应选“微乎其微” 。第四个空, “惨绝人寰”语意过重,应选“惨不忍睹” 。4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 分)邀请函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 2018 年 4
5、 月 16 日至 4 月 19 日隆重开幕。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春晖中学2018 年 4 月 6 日【答案】 “开幕”改为“举行” ;_删去“各位”或“们” ;_“聆听”改为“听到” ;_“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 ;_将“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 。【解析】 “隆重开幕”搭配不当,“各位”与“们”重复,“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粉墨登场”为贬义词,“美芹之献” 用
6、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5下面是某车辆管理所的验车流程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验车的全部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60 个字。(6 分)【答案】 人驾驶车辆由大门进入一号或二号车道,在检测线前停车。车上检测线,人进小屋登记,然后到接车点接车,最后到大楼二层交款盖章。【解析】 本题的答题关键在于看清箭头所表示的顺序,尤其注意人和车的分合情况的表述。要注意内容完整,无重要信息遗漏;流程表述清晰、层次分明。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3(1)屈原离骚中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_伏清白以死直兮_,_固前圣之所厚_。(2)赤壁赋眼前的“_月出东
7、山之上_,_徘徊于斗牛之间_”的实景自然引发客人联想到曹操的“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3)登飞来峰中“_不畏浮云遮望眼_,_自缘身在最高层_”是诗人的俯视登临之感,表现出一位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政治改革家的胸襟和胆识,出语豪放。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成都七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貂皮大衣马克吐温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 25 年来所过的俭朴生 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阿曼达一遍又
8、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 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地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
9、想起它。所以,她真 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在家待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 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
10、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 ”她说, “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 ”店主说, “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4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
11、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济无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A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述顺序,使得情节的展开紧凑而有条理,这也便于读者接受理解。B小说以“貂皮大衣”作为标题,点明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展现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在 其映衬下变得形象可感。 C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
12、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由于那一笔意外的 遗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 D小说最后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阿曼达作茧自缚的处境,同时也一语双关,道出 了人被物所奴役囚禁的社会现象。【解析】 C 项, “金钱是万恶之源”并非是本文的主题,本文所表现的是对于人性虚荣和贪婪的批判。8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 分)【答案】 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却又虚伪贪婪,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女性的形_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为_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想要以欺骗
13、的方式获得全额赔偿,虽经千方百计还是落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下场。【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作品对人物所进行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其性格特点,还要注意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从“她并不满足于 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 “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 “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里,我们可以看出她爱慕虚荣,而又为财富所累。9小说的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6 分)【答案】 在情节上,阿曼达仍获赔一件貂皮大衣作为结局暗合了上文“貂皮降价”的伏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人物形象上,阿曼达最后的“爆发” ,进一步凸显了她为_物所累,无法摆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5在主题上,阿曼达最终无法实现_其获赔全款的如意算盘,并且以近乎荒诞的结局收尾,深刻地讽刺了如阿曼达一类爱慕奢_华却又虚伪贪婪之人,批判了当时社会“物欲最大化”的腐朽思想。【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开放性较大。回答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谈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脱离文本,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时抓住关键词“乞求” “哀号” “终身监禁”分析。切入点为有得必有失,主人公为财富失去了自由和幸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