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综合卷四)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3、梭伦
2、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一变化有利于(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民众参与城邦一切政务C.产生高素质领导者 D.雅典平民掌握国家权力4、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小。”“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2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3、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6、1970 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4、.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9、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
5、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10、2011 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判
6、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下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 58 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 20 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 6 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材料三 (明清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
7、饔飧(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41.材料一反映的手工业属于哪种经营形态?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古代诸多手工业产品中居于怎样的地位?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最大特征是什么?12、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8、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賦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 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
9、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材料三 美国 1787 年宪法没有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 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 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和美国共和政体
10、创造性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5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专制皇权。一定要注意抓住“背景”二字。根据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可知外戚也可能为相故排除 A 项;“家天下”应是重用刘姓族人而不是外戚.故排除 B 项;D 项所述发生在西汉初期.不适用于材料中的两汉时期故排除;外戚能够干政的重要前提就是母族的亲属关系逐渐受到皇帝重视.被用来加强皇权.打击异己势力.故应选 C 项2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
11、设立后内阁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参与决策.但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职.内阁没有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军机处与内阁也没有分权制衡.故 B、C 两项错误;据材料“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可知,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故 D 项正确。3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意义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种方式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对政治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没有说明全体民众均可以参加.故排除 B 项:抽签这种方式无法确保选出者的素质.故排除 C 项;“这些候选人”不一定全部是平民.故
12、D 项错误。4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据材料关键信息“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可知.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 A 项正确:民族间的隔阂不会完全消6除,故 B 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民族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共和制取代封建帝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佘在民族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共和现念.故 D项错误。5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1937 年 7 月 7 曰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D 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
13、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 项错误;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B 项错误;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C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6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70 年代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波兰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加入欧共体,排除 A 项;二战结束德国就已经承认是战败国.排除 B 项;东欧剧变后.华约组织才解体.排除 C 项;勃兰特总理这一举动有利于缓和联邦德国与波兰的外交关系.客观上也有利于緩和欧洲紧张局势,改善联邦德国
14、形象,故选 D7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给农民耕种,其中露田不得买卖,故 A、B 两项错误。在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必须服役,排除 C 项。8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注意题目中“本质”的含义,A、B、C 三项只是表象。79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革”结束后思想解放的艰难性。由材料中作者准备坐牢可知当时社会舆论并非“百花齐放”,“两个凡是”仍然影响很大.排除 A、D 两项;1978 年 5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始涌动.但受到了
15、“左”倾思想的阻挠,故应选 B 项。10 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法德共同编撰的历史教科书是在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带着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的目的给出多种答案,说明批判思维有利于历史共识的形成,故 C 项符合题意。价值判断和批判思维必须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故 A、D 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历史的认同,不是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故 B 项错误。11 答案及解析:答案:1.形态:官营手工业。地位:产品质量最高。原因:官府控制,集中大作坊生产;工匠最优秀,技术最高超,生产不计成本;原料等次最好2.变化: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16、,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3.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征:出现雇佣关系解析:1.“形态”要抓住关键信息,即“天子之六工”,即这六种手工业都是为天子服务的,所以应是官营手工业。由于政府调动最优等工匠、最优等原料进行不计成本的生产,所以其产品质量在手工业的三种形态中是最好的。2.“变化”注意抓住一些数字做对比即可得出答案;“原因”一要从官窑自身寻找,二要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更多的产品提供给市场来考虑。3.“新现象”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归纳而不要照抄;“原因”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2 答案及解析:8答案
17、:1.特点: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结束君主专制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具体表现: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赋予总统独立的行政权:构建“分权与制衡”体制(或三权分立体制)2. 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査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3.民主具有相对性.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不是全体人民的民主: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近代欧美国家的代议制具有不同的内容:民主制度的形成具有渐进性.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制度的形成既要借鉴别国经验又要结合本国国情.解析:1.本题考查辛玄革命和美国共和政体
18、.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乎转移” 得出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结束君主专制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第二小问具体表现.据材料二“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得出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据材料二“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赋予总统独立的行政权;据材料二“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得出构建“分权与制衡”体制(或三权分立体制)2.据材料三“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則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得出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扱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成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3.可以从民主具有相对性.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民主制度的形成具有渐进性.民主制度的形成犹要借鉴别国经验又要结合本国国情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