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综合卷九)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发。这些均根源于( )A.散漫自私意识 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 D.社会宗法观念2、观察下表,下列选项中最合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古地名 古地治理区 今地区关内道 西京京兆府 陕西西安河南道 汴州 河南开封江南西道 岳州巴陵郡 岳阳潭州 长沙郡 长沙灵州 灵武、温池、鸣沙等县 甘肃鸣沙A.汉朝十三州分布表 B.唐朝地方行政区划表C.元朝行省划分表 D.清朝地方行政区划表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
2、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2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
3、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6、“平均地权意图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实行土地国有。”孙中山的这种设想( )A.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佳途径B.难以得到农民阶级的理解C.是避免社会革命的最佳选择D.能使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7、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 )A.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B.实行了轮番执政民主制C.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D.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8、19 世纪中叶之前
4、,英国内阁只等于下院的一个工作委员会,不能算独立机关,因为只有得到下院的信任它才能够存在。此言论的依据是( )A.议会的不信任会导致内阁集体辞职B.首相与内阁的意见必须保持一致性C.内阁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D.议会拥有立法权而内阁拥有行政权9、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3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C.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
5、本家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10、“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11、“我们还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实行这一政策本质特征有( )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不劳动者不得食”。A. B.
6、C. D.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 年10 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B.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4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8 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 9月 21 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 9
7、月 30 日,郊区 10 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 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 8000 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上海农业志材料二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
8、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5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
9、,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1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现在中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描绘中
10、国梦,正向着中国梦奋力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间流淌,来到 19 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 1949 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材料二 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
11、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以上均节选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 年 1 月 11 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如何“一路走到 1949年”使“民族复兴梦”牢靠起来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成功的理论原因。6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
12、故本题应选 D 项;D 项含 A、B、C 三项的内容,故 A、B、C 三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源”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2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唐朝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道是州之上的行政单位.中国古代只有唐朝的行政区划是这样的.汉朝没有道这一级行政区划.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没有道.故 C 项错误;清朝实行行省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没有道这一级行政区划.故 D 项错误3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
13、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模式。它是生产工具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也带动了生产工具的推广,所以正确答案为 A 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带动了农业收益的增加;B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战国时期形成的是土地私有制,它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 B、C、D 三项都不正确。4 答案及解析:答案:B7解析:材料并未牵涉宋代政治政策的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得出:民间名瓷在市场上流通,原因是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题目牵涉的是经济并未牵涉文化,故 C 项错误;结合所
14、学知识,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 D 项错误。5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的目的。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执法的统一性,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 A 项正确: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目的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是为了取缔非法组织,故排除 B 项;题干主要论述对国内社会组织的管理.没有谈及境外敌对势力.故排除 C 项,D 项所述并非政治目的.故排除 D 项。6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所学可知平均地权的政策并未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故
15、A 项错误;孙中山主张推行土地国有制.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很难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和理解.故 B 项正确;实行土地国有并不能避免社会革命.故 C 项错误;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政策并表使中国真正走上富译的道路,故 D 项错误。7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实行轮番执政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中古代雅典公民直接参加城邦管理.与以法治国的原則无关.故 A 项错误:古代雅典实行轮番执政的政策.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城邦领导,这就“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政权不再被少数人操控.故 B 项正确;城邦利益至上与打破少数人对政权的操控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是材料现象的影响.
16、而非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故排除 D 项。8 答案及解析: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根据所学可知.当议会对内阁不信任时.可由首相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 A 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不是内阁与首相的关系.故B 项错误; “只有得到下院的信任它才能够存在”强调内阁受制于下院,“内阁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体现了这一点.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不是两者的职能.故 D 项错误。9 答案及解析:答案:D10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D 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
17、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A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 与材料意思相反;C 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以人文主义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是关键信息信息。11 答案及解析:答案:A12 答案及解析:答案:A13 答案及解析:答案:1.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9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实及分析理解的能力 。 材料中“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可知当时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其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2.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特别是安徽”“生产责任制”等信息可得出在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都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3.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可以得出邓小平的分析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
19、力的发展。14 答案及解析: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解析:(1)可从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入手。(2)可从材料中概括。【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顾炎武的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和作用等。15 答案及解析:答案:1.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走俄国的路”;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20、党人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原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解析:1.要注意时间限定“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引领中国梦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这一问应主要答出中共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从而奠定“民族复兴梦”基础的。102.“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指 1949-1979 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指 1979-2009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紧扣题目限定条件“理论原因”,这样不难得出其成功的理论原因在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