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课时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能用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难点】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 202
2、 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2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1)一定温度;(2)100 g 溶剂;(3)饱和状态;(4)以克(g)为单位。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因:温度。固体溶解度只受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与溶剂的量无关。4溶解度与溶解性(20 )溶解度 10 g 110 g 0.011 g 0.01 g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合作探究】“微溶物质指的是溶解度小于 1 g 而大于 0.01 g 的物质”这句话正确
3、吗?答:错误。溶解性必须建立在温度为 20 的基础上,否则不成立。2【教师点拨】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没有的,只是习惯上把难溶物质称为不溶物质。【跟进训练】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100 g 水中溶解了 30 g 某物质刚好达到饱和,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gB20 时,100 g 水中溶解了 15 g 某物质,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15 gC20 时,5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10 g 某物质,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10 gD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20 g 某物质,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g知识点二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自主学习】
4、阅读教材第 203204 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多种信息:1点:溶解度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不同的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为三种: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3面: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上的任意一点,表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上的任意一点,表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教师点拨】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一定要
5、指明是同一温度。【跟进训练】1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B )A在 t1 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 BCAB当 A 中混有少量 B、C 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C在 t2 时,A、B、C 三种物质中 B 的溶解度最小D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至 t1 时,无 B 析出2下图为 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1)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 A 物质, t1 时,A、B 两物质的溶解度为 25g。(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 A 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增加 A 物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3)
6、t1 时,将一定量 B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 ,溶液的质量将减少(填“增加” “减少”或“不变”)。(4)t2 时,分别用 50 g A、B 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 AB(填“” “”或“”)。知识点三 气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 204205 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指某气体在压强为 101.3 kPa 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 1 体积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因:温度和压强。3在一定压强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教师点拨】水沸腾前观察到有气泡逸出、喝汽水后易打嗝都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打开啤酒瓶或饮料瓶看到大量气泡逸出则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跟进训练】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C )A天气闷热时,池塘的鱼浮出水面B喝下汽水时,感到有气体冲击胃,易打嗝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D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练习设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