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房兵曹胡马资 料 助 读 释标题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知作者杜甫见第二课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明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语),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精 要 赏 析 赏形象1前四句从哪些方面写了马的什么特点?提示:写事物
2、的角度,每一角度显示的特征。参考答案: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 “锋棱瘦骨” ,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品语言2试分析“峻” “轻” “批” “入”四个动词的表达效果。提示:从动词写马的神态入手。参考答案:“峻”写马的气概, “轻”写它的疾驰。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批” ,写马的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写出了其机警之态;“入” ,不写马的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 ,别具神韵。我们似见一匹战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于荒原,
3、似见其咴咴喷气、仰天嘶鸣的情状。2析技巧3本诗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很好,请赏析。提示:马的行态为实,赞其精神为虚。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写的品格是虚写,由咏物转入抒情。悟意旨4诗人为什么要塑造“马”这一形象?结合颈联、尾联赏析。提示:咏物是为了言志抒情。参考答案: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 ,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
4、,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蝉资 料 助 读 释标题蝉是一种昆虫,夏秋之时其成虫在树上鸣叫,俗称“知了” ,是古代诗人咏物写志常取的对象。本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知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有李义山诗集 李义山文集 。明背景蝉融入了诗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李
5、商隐曾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25 岁时举进士,次年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视为背恩。在此后牛党执政的日子里,受尽排挤,潦倒以致病卒。诗中的蝉即是自己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的影子。精 要 赏 析 赏形象31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通过语句概括蝉的形象,联系背景,结合诗句找相似点。参考答案:蝉栖高树,暗喻自己清高;蝉在高树餐风饮露,与作者身世暗合,蝉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暗喻诗人所处环境的冷酷无情。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诗人四海飘零,故园荒芜,他乡薄宦,举家清贫。悟意旨2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抓住“君” “警” “清
6、”思考。参考答案:诗的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自己要坚持高洁的操守。海 棠资 料 助 读 释标题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 海棠是一首吟咏海棠花的咏物诗,诗人将美女的形象寄寓在海棠花之中,体现了一种爱花、惜花之情。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精 要 赏 析 赏形象1诗歌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提示:从描写手法及描写的作用考虑,扣住景物特点与
7、诗人的感情去思索。参考答案:(1)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濛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2)暗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情。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和课本中的注释来赏析一下。提示:从题干要求中的“奇”与“巧”去思考。参考答案:“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他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这两句诗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4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悟意旨3 “月转廊”三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8、提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参考答案:“月转廊” ,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4如何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提示:从诗人性格与景物特点思索。参考答案: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 “崇光” “香雾” “高烛” “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 并引资 料 助 读 知作者刘禹锡(见第三课西塞山怀古)补注解1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永贞元年(805),
9、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2 再游玄都观 并引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权贵挑战,表示决
10、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5赏 读 评 价 1.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与再游玄都观 并引的前两句都是写的玄都观的景,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相同。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语意双关的方法。两首诗中的“玄都观”既实指一地方,也暗示朝廷;两首诗中的“桃花”既指玄都观里的桃树,也指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第二首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不相同。第一首诗表达的是对朝中权贵辛辣而轻蔑的讽刺。 “去”显然指自己被贬官, “去后栽”的桃树,就是指作者被排挤之后提拔起来
11、的趋炎附势的权贵。第二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资 料 助 读 知作者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林逋终生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往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唱和。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林逋诗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他是宋初山林隐逸诗人中之佼6佼者,其诗除赠答之作外,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尤以咏梅诗著称。补注解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
12、子” ,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赏 读 评 价 1首联是怎样赞美梅花的?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参考答案:首联运用对比手法从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来赞扬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2这首诗的第二联被人称为咏梅的绝唱,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试作简要赏析。 答:_参考答案:“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清淡的梅香随着晚风,四处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
13、喜爱,蕴含了诗人散淡自由、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3诗人为什么要写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答:_参考答案:写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7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它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画 眉 鸟资 料 助 读 知作者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补
14、注解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滁州知州之时,其间,欧阳修经常徜徉于滁州山水,并写出了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等名作。而在欣赏滁州风景之间,一种灵巧善鸣的鸟儿画眉鸟的千声百啭,引起了他的特别新鲜的感觉,于是吟七绝画眉鸟一首以发感慨。赏 读 评 价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 “自在啼” ,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参考答案:这首诗借鸟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落梅二首(其一)资 料 助
15、读 知作者8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名。在政治上,力主抗金,一直未被重用。在文学上,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 9 300 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 渭南词二卷。补注解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16、1192)冬,当时作者在浙江山阴。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作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品格。赏 读 评 价 1本诗的梅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_参考答案:梅花凛然开放于风雪之中,在花中气节最高洁坚毅,即使时节一过,却甘愿任自凋谢、零落,也耻于向风乞求怜悯,不让自己凋落。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手法。2林逋在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写梅花和陆游在落梅二首(其一)写梅花的意图是否一样?答:_参考答案:林逋写梅花的单纯表现了自己的挚爱与赞颂。百花衰败,惟梅明媚艳丽,卓尔不群。陆
17、游则是以梅写己,表现了梅花气节高坚,过时即去,耻于乞求怜悯,这样就写出了自己的仕途原则。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26咏物抒怀类诗词的鉴赏9知考情1咏物抒怀诗词是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托物言志,写物寄情是诗歌的重要方式,高考选取咏物诗作为考试内容的几率很大。2对古代诗歌的考查,往往注重于诗歌内容分析理解与表现手法的鉴赏,以主观鉴赏题为主流题型,使用规范、恰当的语言表达是答题的关键。3将鉴赏与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相结合是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4要注意比较鉴赏。咏物诗歌一般较短,命题人青睐选用两首小诗进行比较赏析。悟考题(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 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
18、,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注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_(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答:_(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_解析:(1)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 “幽色” “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2)自10选角度分析颈联,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 “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
19、衬)、 “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 “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学技法鉴赏咏物抒怀诗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咏物抒怀诗词的内涵所谓咏物抒怀
20、诗词,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 ,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2咏物抒怀诗词的分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它又包含以下三种情况:(1)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2)抒发个人情志;(3)表达个人喜爱和情趣。3咏物抒怀诗词的特点(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21、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4咏物抒怀诗词的思想内容及情感(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表达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2)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5咏物抒怀诗词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116咏物抒怀诗词的解答思路(1)解题思维:“三步走”第一步,体察物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第二步,品味寄托。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22、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第三步,明辨技巧。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2)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3)答题模式通用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形象特点模式:环境特点自身特点。所抒感情模式: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表现手法模式: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答题模式可供借鉴,但是一定要根据问题具体对待。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83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大宛(yun) 锋棱(ln)骁腾(xio) 徒劳(t)B薄宦(hun) 袅袅(nio)香雾(w) 霏霏(fi)C红妆
23、(zhun) 紫陌(m)拂面(f) 风饕(to)D林逋(p) 暄妍(yn)疏影(sh) 霜禽(qn)解析:选 D D 项, “逋”应读“b”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锋棱瘦骨成锋棱:锋利而有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B骁腾有如此骁腾:壮健,快捷。C薄宦梗犹泛12薄宦:官职卑微。D东风袅袅泛崇光泛:漂浮。解析:选 D D 项,泛:摇动。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寻改朗州司马 B无人不道看花回C桃花净尽菜花开 D前度刘郎今又来解析:选 A A 项,寻,今义指“寻找” ,古义指“顷刻,不久” 。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1)骁腾有如此,_。(杜甫房兵
24、曹胡马)(2)_,故园芜已平。(李商隐蝉)(3)_,香雾霏霏月转廊。(苏轼海棠)(4)种桃道士归何处?_。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并引)(5)疏影横斜水清浅,_。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答案:(1)万里可横行 (2)薄宦梗犹泛 (3)东风袅袅泛崇光 (4)前度刘郎今又来 (5)暗香浮动月黄昏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菊唐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5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对比的手法。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对王孙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却无用的瓦松对比,突出菊之高洁。6诗人
25、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答:_13_解析:“花非花,实似人” ,这是咏物诗的特点之一,菊的特点就是人的品格。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不慕名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子 规吴 融 举国 繁华委 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 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国:指故国。委:舍弃,丢弃。7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
26、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颔联意蕴深长,感情凄迷,诗人借取杜鹃啼血的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是由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通过“他山”(指异乡)与“旧苑”的对举,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参考答案:对比。作者将在“他山”(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
27、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的自然景象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8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14_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中“子规”的形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通篇扣住子规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诗人更是以子规自况来表情达意。参考答案: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的自况,来表达情感。(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海 棠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
28、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9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答:_解析: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10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答:_解析:本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
29、要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将要凋零的牡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二人的感情15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李诗惜花之将谢。(四)(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轩诗兴张 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 注 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1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30、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答:_解析: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 、 “柴门” 、 “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倦卧” 、 “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脱,而“竹” 、 “雪” 、 “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把以上的内容概括分析一下即可得出答案。16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 “柴门” “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 “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 “雪” “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三、语言表达13按照画线的句子,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