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年秋季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10.1.2常见的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132017       资源大小:453.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秋季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10.1.2常见的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doc

    1、1第 2 课时 常见的碱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烧杯中的溶液(溶剂都是水)中存在如图所示的离子,其中溶质属于酸的是( )2.(2017 河南中考)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小的是( )A.石灰水B.浓硫酸C.浓盐酸D.烧碱溶液3.以下化学药品的保存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保存浓盐酸 B.保存氢氧化钠溶液C.稀释浓硫酸 D.点燃酒精灯4.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A.氧化钙、消石灰、CaOB.氯化氢、盐酸、HClC.碳酸钙、熟石灰、CaCO 3D.氢氧化钠、烧碱、NaOH25.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 A 滴入试管中与固体

    2、B 接触。若试管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 A 和固体 B 的组合不可能是(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B.水和生石灰C.水和氢氧化钠D.水和硝酸铵6.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中 NaOH 溶液注入蒸馏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 。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 NaOH 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过氧化钠(Na 2O2)是一种淡黄色的粉末,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2Na 2O2+2H2O 4NaO

    3、H+O2,该反应生成的碱可用 检验。 8.在科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两瓶无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加以区别。(1)你认为可滴加什么试剂加以区别? 。 (2)在实验操作前,老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这是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具有 (选填“酸性”“碱性”或“腐蚀性”)。 (3)在交流实验方案时,小维同学认为可将 CO2气体分别通入这两种溶液,通过观察现象加以区别,但小明同学不赞同小维同学的方案,请说明不赞同的理由。 。 9.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3将注射器 1 中的溶液推入充有 C

    4、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无明显现象将注射器 2 中的溶液推入瓶中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向外拉注射器 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步骤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 (2)步骤中的操作是 ,其目的是 。 (3)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本实验的结论是 。 探究创新10.(1)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甲和乙中含有碳元素,丙能作干燥剂。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甲的化学式为 ;甲分解为丙和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图是某趣味实验装置图。挤压胶头滴管后,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利用下图

    5、装置做 CO 还原 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已知由 A 装置制取的 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2。CO 与 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 A (装置不能重复使用)。 从环保角度考虑,对以上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答案:1.A2.A 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沉淀不算溶液质量,进入溶液的二氧化碳质量小于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故溶液质量减少,A 项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质量增加,属于物理变化,B 项错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液质量减少,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烧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加

    6、,D 项错误。3.A 氢氧化钠溶液应保存于细口瓶内;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4.D5.D 若试管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说明试管中压强增大,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液体 A和固体 B 反应放出气体或热量,二是固体 B 溶于液体 A 时放出热量。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放出氧气,水和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放出热量,三个组合皆有可能;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看到的现象应是试管中的导管内出现一段水柱。6.解析 (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 CO2,检验 CO2是否收集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

    7、观察是否熄灭,若熄灭,则集满。(2)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使得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气球压入瓶内,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 Na2CO3+H2O。答案 (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2)小于外界大气压 2NaOH+CO 2 Na2CO3+H2O7.解析 根据碱的性质可以知道,碱的溶液能够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所以可以选择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来进行检验。答案 无色酚酞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8.解析 (1)稀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用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加以鉴别。(2)酸和碱都具有一定的腐蚀性。(3)CO 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易

    8、溶于水,该反应无现象,故无法用 CO2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答案 (1)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2)腐蚀性(3)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无明显现象9.解析 (1)开始瓶内充满 CO2,内外压强一致,小球处于自然状态;通过注射器 1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CO 2被吸收,生成碳酸钠,瓶内压强减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使气球鼓起来。(2)步骤操作之后,无明显现象,证明步骤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 3,因为瓶内已经没有二氧化碳,故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步骤是通过注射器 2 滴加盐酸,因为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瓶内压强又增大,气球又变瘪;步骤中,因为此时瓶内又充满了二氧化碳,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5答案 (1)NaOH 溶液吸收 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气球鼓起来(2)向外拉注射器 3 证明步骤中装置内的 CO2已被完全吸收(3)Ca(OH)2+CO2 CaCO3+H 2O(4)CO2能与 NaOH 反应10.解析 (1)本题是一道推断题,在所学知识中,含碳化合物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为CaCO3 CaO+CO2,丙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aO+H 2O Ca(OH)2,可作干燥剂。(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CO 2 Na2CO3+H2O,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气体压入气球,气球膨胀。(3)为了检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气体产物,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但反应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故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为 CDB;为避免尾气排入大气造成空气污染,应将尾气点燃或用气球收集。答案 (1)CaCO 3 CaCO 3 CaO+CO2(2)CO2与浓 NaOH 溶液反应,锥形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锥形瓶内的气压,使气球胀大2NaOH+CO2 Na2CO3+H2O(3)3CO+Fe 2O3 2Fe+3CO2 CDB将尾气点燃或进行收集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秋季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10.1.2常见的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