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年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同步检测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131883       资源大小:84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年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同步检测新人教版.doc

    1、1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下列选项对应的社会关系不正确的是A 父母兄弟姐妹血缘关系 B 每天上学遇到的公交车司机地缘关系C 老师,老板业缘关系 D 同姓“张”地缘关系2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这表明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离不开个人A B C D 3整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或下班后回家沉迷于某一件事物(哪怕和

    2、电脑网络无关),社会交往不多,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宅男宅女” 。下列关于“宅男宅女”说法正确的是太过自我封闭,没有走进社会生活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应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承担起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责任应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A B C D 4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是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5下面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看法正确的是A 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 B 个人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无关C “狼孩”在狼群中完成了社会化 D 宇航员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6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

    3、学会分享,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 将自己的学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 B 和同学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C 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生活感悟与人交流 D 把自己的值日任务留给别人,减轻自己的负担7某小学成立了红十字卫生健康宣讲团,该团队成员由中高年级学生志愿者组成,他们在卫生老师的指导培训下,轮流播音宣传卫生健康常识和特殊传染病及常见病的预防方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2这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关心社会、奉献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这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过程A B C D 8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讲到:“我们每个人最好都不要离开社会,在社会中,

    4、有诸多便利,离开社会,有很多不便”你认为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A.个人绝不可能离开社会 B.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C. 社会为我们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D.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9很多年前,人们在某地的一个偏僻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与狼群生活在一起的六七岁的小男孩。在人们发现他时,他根本听不懂、也不会说话,像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生活习性也和狼一样。其智力也只相当于一两岁的婴儿。这个事例主要说明A 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B 狼孩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智力水平低下C 离开社会,个人同样能够生存和发展 D 狼孩在野外生活很艰难10下面漫画中的孩子不懂得A 与同伴玩耍有时会产生矛盾B 与人交往

    5、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C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D 自我保护11养成亲社会行为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下列同学的行为值得学习的是小雨经常去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天小海经常和妈妈一起利用周末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小天过马路时觉得等绿灯浪费时间,喜欢闯红灯小涵在假期经常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A B C D 122017 年 10 月 19 日,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会上作重要报告。小红认真观看了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以后,心里感到很骄傲。小红认真观看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体现了亲社会行为中的A 谦让 B 分享 C 关心社会发展 D 帮助他人二、简答题13观察图片,回答问题。3图片一:小明参加志愿者活动 图片二

    6、:小明在超市购物(1)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两幅图片中小明的身份是否一样,并说明原因。(2)请你说说小明还有哪些身份。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奶奶的孙子进入中学后,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关爱下,他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家里,他会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学校,他会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超市,他会独自购物 (1)上述材料体现了李跃哪些身份? (2)社会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 (3)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什么离不开社会?三、分析说明题15材料一:如何获得真知?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

    7、书示子聿中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1)有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初中生离社会还远,参加实践活动意义也不大。你支持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2)请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实践活动,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16162017 年 3 月 3 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 2 月“中国好人榜” 。经广大群众推荐、评议,全国共有 105 人(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淮北市工商银行职工丁凌云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该市第129 位“中国好人” 。从 2010 年开始,丁凌云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当更多孩子的“爱心妈妈” 。

    8、7 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410 余人,参与献爱心活动 30 多次,关爱留守儿童 50 多人次。空闲的时候,丁凌云的脑海里都是那些需要照顾的孩子们。每到节假日,她就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去陪伴孩子们,甚至没空和家人一起吃饭。【我分析我评价】(1)丁凌云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我参与我行动】(2)为了倡导同学们向丁凌云学习,你所在的中学团 委会决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同学们献出爱心、服务社会。你准备通过哪些行动来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付出我快乐】(3)假如你也将向一名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在参与这一活动后,你将会有哪些收获?5参考答案1-12DDCBA DBCAC BC13 (1)不

    9、一样。原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2)子女、学生、同学等。14 (1)体现了李跃作为家庭成员、中学生、消费者的身份。 (2)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会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15 (1)不支持。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亲身获得知识,深化所学,检验所学,学以致用;有助于了解社会,增长本领,发展和成就自我。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具体答案略。 (能够写出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并结合活动写出收获和体会即可)16(1)是一种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亲社会行为。(2)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宣传环保知识、扶助老弱病残等;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积极献计献策: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等。(3)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收获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同步检测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