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_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3.1种群的相对稳定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doc

    • 资源ID:1129210       资源大小:33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_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3.1种群的相对稳定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doc

    1、1第 1 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一、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 某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 100,新生个体数为 20,该种群年出生率应为(20100)100%=20%。由于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当生殖期雌雄比例越接近 11,成功婚配的概率越大,则出生率越高。

    2、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产生后代的年龄推迟,出生率会下降。三种年龄结构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 B2.某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进口废纸中截获入侵红火蚁。若其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 ( )解析: 有害生物刚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由于食物充足、天敌数量较少等原因,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指数增长,会打破生态系统生物间原有的制约关系,将对其他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相对不变。答案: A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 68 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 54 只鼠,其中标

    3、记的鼠有 12 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 306 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 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约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为 685412 =306(只查种群密度。答案: C24.下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超过 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B.超过 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3K/4C.超过 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

    4、/2D.超过 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4解析: 种群的数量在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量最大,因此,在种群数量大于 K/2 时(超过 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2,可以维持高速持续增长,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答案: C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 10 月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

    5、群密度解析: 由图可知,繁殖前期数量从 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 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至 12 月变为零,说明该种群个体出生时间大概为 2 月底到 6 月。由于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说明自 6 月到 12 月进入发育成熟期,因此 10 月份出生率可能为零。在不同季节,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所占比例不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失调,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使种群密度减小。答案: D6.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

    6、个方格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3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 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 M,则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2.5 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解析: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为避免视野出现气泡干扰统计结果,应取适量培养液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 项中计数体积为(0.20.20.01) cm 3即(0.20.20.01) mL,则 10 mL 培养液

    7、中酵母菌数 mL10=2.5M105。该探究实验属于前后自身对照,不为 (0.20.20.01) 10 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答案: C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解析: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一定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稳定,A 错误;可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某种草的数量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B 错误;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C 正确;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8、,D 错误。答案: C8.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 )改变子代的性别比 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 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 改变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A. B.C. D.解析: 诱杀雄性成虫只会改变这一代的性别比,不会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但会使子代的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使子代中抗性引诱剂的基因频率增加。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与昆虫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与亲代的性别比无关。答案: B9.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

    9、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 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增长4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 B 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 CD 段相似解析: 环境因素改变之后,资源和空间仍然有限,并且受到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个体数量变化仍然符合逻辑斯蒂增长。 B 点的高低取决于环境容纳量,不会因出生率提高而大幅增大。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波动。答案: A10.下图表示在一个 1

    10、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 Nt=N0 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 值约为 120 000 个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特征和调查方法的有关知识。种内斗争导致最后阶段增长缓慢,A 项错误。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可用 Nt=N0 t表示,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增长模型为“S”型曲线,不能用此公式表示,B 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计数一般用血球计数板计数,C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 K 值为 10121 000=120 000(个),D 项正确。答案: D11.种群密度的取样

    11、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 200 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 160 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 10 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 。 解析: (1)计数时,要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 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数量=第二次捕获数量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数量,故种群个体数 N200=16010, N=3

    12、 200。答案: (1)8 株 (2)3 200 尾512.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 AB 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 ;曲线 BC 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 。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 C 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 。 (3)在 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4)某同学在 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 D 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 、 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解析: (1)图示 AB 段没有乙醇生成,所以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场所是胞质溶胶

    13、和线粒体。 BC 段有乙醇的产生并且酵母菌数量仍然增加,说明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3)在 t1t2时段,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乙醇和 CO2,乙醇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同时,该时段酵母菌大量繁殖,葡萄糖消耗量增加,产生大量 CO2,导致培养液 pH 下降,不利于其增殖。在酵母菌计数前,需将培养液摇匀,若没有摇匀并从底部取样,酵母菌数量会偏高,另外,该时期酵母菌处于衰退期,有大量菌体死亡,若计数时没有把它们排除,计数也会偏高。答案: (1)胞质溶胶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 pH 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注意事项

    本文(2018_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3.1种群的相对稳定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