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08 课 咬文嚼字(第 1 课时) 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 ,中国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有 诗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文学等。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 ,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 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锱铢( )镞( )岑( )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1美
2、学家 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 2知识性 趣味性3Zh z cn d chng ynji z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2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 “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 “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
3、“不很好”不是“不好” ,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必须” “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2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我们先看这句话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这句话先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把“联想”与“习惯” , “习惯”与“熟路”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笔锋一转,指出
4、“熟语”的危害 “抵抗力最低” “引诱性最大” ,而这两者的对比是多么鲜明。作者这句话是阐述“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思想与认识,不也是常常喜欢走“熟路”吗?常常喜欢走熟路的思想,只能把生活引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3文章列举了哪些例子来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例子 观点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推敲”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5、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也3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的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晕车(yn) 红晕( yn) 轮外圆晕( yn) 晕头转向(yn)B咀嚼(ju) 嚼舌( jio) 细嚼慢咽 (jio) 咬文嚼字
6、(jiao)C没镞(z) 斟酌( zhu) 蕴藉丰富( yn) 清沁肺腑(qng)D岑寂(cn) 付梓( z) 锱铢必较( z zh) 尺牍宣言(d)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玩索 剥琢有声 斩截 刻苦自励B因缘 点铁成金 鲁莽 清沁肺腹C俗滥 推陈翻新 流涎 索然无味D胸襟 不即不离 凝练 锱铢必校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C虽然 必须
7、 表现 精确4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B第 25 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2 天里吸引了 20 多万名观众,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近 2500 名电影人、300 多部电影前来参与。C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D改变重在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关键。5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文学是
8、艰苦的事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你不能懒,不能粗心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A BC D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 , “王嫱、西施”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7根据下面的意思,为咬文嚼字杂志创拟一则广告词。5我好,我优秀,你
9、却不订不看,当然是你的错。而如果我办得不好,无啥看头,甚至枯燥无味,那当然是我的错误喽。我们说,优秀来自自信,自信才会出优秀。 咬文嚼字是深知此理的。广告词:8古今中外,有很多名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量词来传情达意。请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量词“痕” “点” “芥” “粒”中任选两个分析其妙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10、。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
11、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6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
12、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13、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本文开篇引述了郭沫若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
14、的修改和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2作者第二段中引用水浒里的文字多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7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句话强调了哪些方面?有何具体作用?4有人认为朱光潜先生赋予“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你认为这个“新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新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悼朱光潜先生李泽厚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 ,20 世纪 50 年代曾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
15、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好些人都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时,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先生回信给贺先生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贺先生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表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 。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
16、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大其词,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我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
17、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但每天仍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8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的作品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
18、。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 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和朱光潜先生曾有过激烈的论争,学术见解也不甚相同,但作者却仍对朱光潜先生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B作者年轻时知识浅薄、牢骚满腹,写文章也是言辞凶厉、傲慢自大,他为自己对朱光潜先生造成的伤害懊悔不已。C “文革”中作者与朱光潜先生会面时只叙友情,不谈美学,既有当时政治气候的原因,也有两人
19、观点相悖的原因。D作者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人品、人格以及人生态度决定了他的学术风格,并最终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学大师。2在这篇悼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 2016 年 高 考 天 津 卷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章 , 完 成 文 后 题 目 。在 母 语 的 屋 檐 下 彭 程9少 年 时 代 的 伙 伴 自 大 洋 彼 岸 归 来 探 亲 , 多 年 未 见 , 把 盏 竟 夜 长 谈 。 我 们 聊 到 故 乡 种 种 情形 , 特 别 谈 到 了 家 乡 方 言 , 兴 之 所 至 , 后
20、 来 两 人 干 脆 用 家 乡 话 谈 起 来 。本 来 以 为 这 么 多 年 不 使 用 , 很 多 方 言 都 已 忘 记 , 不 料 却 在 此 时 鲜 明 地 复 活 了 。 恍 惚 中 ,甚 至 忆 起 了 听 到 这 些 话 时 的 具 体 情 境 , 眼 前 浮 现 出 了 说 话 人 的 模 样 。 友 人 感 慨 : 真 过 瘾 。在 一 种 语 言 中 浸 润 得 深 入 长 久 , 才 有 资 格 进 入 它 的 内 部 , 感 知 它 的 种 种 微 妙 和 玄 奥 , 那些 羽 毛 上 的 光 色 一 样 的 波 动 , 青 瓷 上 的 釉 彩 一 般 的 韵 味
21、 。 几 乎 只 有 母 语 , 我 们 从 牙 牙 学 语 时就 亲 吻 的 语 言 , 才 应 允 我 们 做 到 这 一 点 。关 于 母 语 , 英 文 里 的 一 个 说 法 , 最 有 情 感 温 度 , 也 最 能 准 确 地 贴 近 本 质 : mother tongue。 直 译 就 是 “妈 妈 的 舌 头 ”。 从 妈 妈 舌 头 上 发 出 的 声 音 , 是 生 命 降 临 时 听 到 的 最 初 的声 音 , 浸 润 着 爱 的 声 音 。 多 么 深 邃 动 人 的 诗 意 ! 在 母 语 的 呼 唤 、 吟 唱 和 诵 读 中 , 我 们 张 开 眼睛 , 看
22、到 万 物 , 理 解 生 活 , 认 识 生 命 。诗 作 为 浓 缩 提 炼 过 的 语 言 , 是 语 言 的 极 致 。 它 可 以 作 为 标 尺 , 衡 量 一 个 人 对 一 种 语 言 熟悉 和 理 解 的 程 度 。 “眼 看 他 起 高 楼 , 眼 看 他 宴 宾 客 , 眼 看 他 楼 坍 了 ”, 说 的 是 世 事 沧 桑 , 人生 无 常 。 “而 今 识 尽 愁 滋 味 , 欲 说 还 休 。 欲 说 还 休 , 却 道 天 凉 好 个 秋 ”, 说 的 是 心 绪 流 转 ,昨 日 迢 遥 。 没 有 历 史 文 化 为 之 打 底 , 没 有 人 生 经 历
23、作 为 铺 垫 , 就 难 以 深 入 地 感 受 和 理 解 其 间的 沉 痛 和 哀 伤 , 无 奈 和 迷 茫 。 它 们 宜 于 意 会 , 难 以 言 传 。每 一 种 语 言 都 连 接 着 一 种 文 化 , 通 向 一 种 共 同 的 记 忆 。 文 化 有 着 自 己 的 基 因 , 被 封 存 在作 为 载 体 和 符 号 的 特 有 的 语 言 中 , 仿 佛 一 千 零 一 夜 的 故 事 中 , 阿 里 巴 巴 的 山 洞 里 , 藏 着 稀 世的 珍 宝 。“芝 麻 开 门 吧 ! ”咒 语 念 起 , 山 洞 石 门 訇 然 敞 开 , 堆 积 的 珠 宝 浮 光
24、 跃 彩 。但 洞 察 和 把 握 一 种 语 言 的 奥 秘 , 不 需 要 咒 语 , 时 间 是 最 重 要 的 条 件 。 在 一 种 语 言 中 沉 浸得 足 够 久 了 , 自 然 就 会 了 解 其 精 妙 。 有 如 窖 藏 老 酒 , 被 时 光 层 层 堆 叠 , 然 后 醇 香 。 瓜 熟 蒂 落 ,风 生 水 起 , 到 了 一 定 的 时 候 , 语 言 中 的 神 秘 和 魅 惑 , 次 第 显 影 。 音 调 的 升 降 平 仄 中 , 笔 画 的横 竖 撇 捺 里 , 有 花 朵 摇 曳 的 姿 态 , 水 波 被 风 吹 拂 出 的 纹 路 , 阳 光 下 明
25、 媚 的 笑 容 , 暗 夜 里 隐 忍的 啜 泣 。对 绝 大 多 数 人 来 说 , 只 有 母 语 , 才 有 这 样 的 魅 力 和 魄 力 , 承 担 和 覆 盖 。 日 升 月 落 , 春 秋代 序 ; 昼 夜 不 舍 的 流 水 , 亘 古 沉 默 的 荒 野 ; 鹰 隼 呼 啸 着 射 向 天 空 , 羊 群 蠕 动 成 地 上 的 云 团 ;一 颗 从 眼 角 滑 落 的 泪 珠 有 怎 样 的 哀 怨 , 一 声 自 喉 咙 迸 发 的 呐 喊 有 怎 样 的 愤 懑 。 一 切 , 都 被 母语 捕 捉 和 绾 结 , 表 达 和 诉 说 。我 骄 傲 于 自 己 母 语
26、 的 强 大 的 生 命 力 , 五 千 年 的 漫 长 历 史 , 灾 祸 连 绵 , 兵 燹 不 绝 , 而 一 个个 方 块 汉 字 , 就 是 一 块 块 砖 石 , 当 它 们 排 列 衔 接 时 , 便 仿 佛 垒 砌 了 一 个 广 阔 而 坚 固 的 壁 垒 ,牢 牢 守 卫 了 一 种 古 老 的 文 化 , 庇 护 了 一 代 代 呼 吸 沐 浴 着 它 的 气 息 的 亿 兆 的 灵 魂 。童 年 在 农 村 度 过 。 记 事 不 久 的 年 龄 , 有 一 年 夏 天 , 大 人 在 睡 午 觉 , 我 独 自 走 出 屋 门 到 外面 玩 , 追 着 一 只 蹦 蹦
27、 跳 跳 的 兔 子 , 不 小 心 走 远 了 , 一 直 走 进 村 外 一 片 茂 密 的 树 林 中 , 迷 路 了 ,10害 怕 得 大 哭 。 但 四 周 没 有 人 听 到 , 只 好 在 林 子 里 乱 走 。 过 了 好 久 , 终 于 从 树 干 的 缝 隙 间 , 望 见了 村 头 一 户 人 家 的 屋 檐 。一 颗 悬 空 的 心 倏 地 落 地 了 。对 于 长 期 漂 泊 在 外 的 人 , 母 语 熟 悉 的 音 调 , 带 给 他 的 正 应 该 是 这 样 的 一 种 返 归 家 园 之 感 。一 个 汉 语 的 子 民 , 寄 居 他 乡 , 母 语 便
28、是 故 乡 的 方 言 土 语 ; 置 身 异 国 , 母 语 便 是 方 块 的 中 文 汉字 。 “官 秩 加 身 应 谬 得 , 乡 音 到 耳 是 真 归 ”, 故 乡 的 语 言 , 母 语 的 最 为 具 体 直 观 的 形 式 , 甚至 关 联 到 了 存 在 的 确 凿 感 。因 为 时 时 相 与 , 反 而 熟 视 无 睹 。 就 像 对 于 一 尾 悠 然 游 弋 的 鱼 儿 , 水 的 环 抱 和 裹 挟 是 自 然而 然 的 , 不 需 要 去 意 识 和 诘 问 的 。 但 一 旦 因 某 种 缘 故 离 开 了 那 个 环 境 , 就 会 感 受 到 置 身 盛
29、夏沙 漠 中 般 的 窒 息 。 被 拘 禁 于 全 然 陌 生 的 语 言 中 , 一 个 人 也 仿 佛 涸 辙 之 鲋 , 最 渴 望 母 语 的 濡 沫 。那 亲 切 的 音 节 声 调 , 是 一 股 直 透 心 底 的 清 凉 水 流 。每 一 种 语 言 的 子 民 们 , 在 自 己 母 语 的 河 流 中 , 泅 渡 , 游 憩 , 俯 仰 , 沉 醉 , 吟 咏 , 创 造 出灿 烂 的 文 化 , 并 经 由 翻 译 传 播 , 成 为 说 着 不 同 语 言 的 人 们 共 同 的 精 神 财 富 。 以 诗 歌 为 证 , 鲁拜 集 中 波 斯 大 诗 人 伽 亚 谟
30、 及 时 行 乐 的 咏 叹 , 和 古 诗 十 九 首 里 汉 代 中 国 人 生 命 短 暂 的 感喟 , 贯 穿 了 相 通 的 哲 学 追 问 ; 中 世 纪 的 意 大 利 , 彼 特 拉 克 对 心 上 人 劳 拉 的 十 四 行 诗 倾 诉 , 和晚 唐 洛 阳 城 里 , 李 商 隐 写 给 不 知 名 恋 人 的 无 题 七 律 , 或 者 隽 永 清 新 , 或 者 宛 转 迷 离 , 各 有 一种 入 骨 的 缠 绵 , 让 不 同 的 语 言 彼 此 尊 重 , 在 交 流 中 使 各 自 的 美 质 得 到 彰 显 和 分 享 。热 爱 来 自 母 亲 的 舌 尖 上
31、 的 声 音 , 应 该 被 视 为 是 一 个 人 的 职 责 , 他 的 伦 理 的 基 点 。 他 可 以走 向 天 高 地 阔 , 但 母 语 是 他 的 出 发 地 , 是 他 不 断 向 前 伸 延 的 生 命 坐 标 轴 线 上 , 那 一 处 不 变 的原 点 。( 原 载 光 明 日 报 , 有 删 节 )1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3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 下 列 对 文 章 的 理 解 与 分 析 , 不 正 确 的 两 项 是A 文 中 引 用 英 语 mother tongue, 是 为 了
32、引 出 “妈 妈 的 舌 头 ”这 一 形 象 说 法 , 强 调 母 语 的温 馨 可 亲 。B 作 者 用 “羽 毛 上 的 光 色 一 样 的 波 动 ”“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来 形 容 母 语 的 微 妙和 玄 奥 , 是 说 母 语 宜 于 意 会 , 难 以 言 传 。C 文 中 引 用 阿 里 巴 巴 的 故 事 , 旨 在 说 明 封 存 在 语 言 中 的 文 化 基 因 如 珠 宝 般 珍 贵 。D 文 中 列 举 “昼 夜 不 舍 的 流 水 ”“亘 古 沉 默 的 荒 野 ”“一 颗 从 眼 角 滑 落 的 泪 珠 ”等 意 象 ,11意 在 说 明 , 只 有
33、用 母 语 才 能 准 确 言 说 它 们 的 内 在 情 韵 。E 文 章 融 记 叙 、 议 论 、 抒 情 为 一 体 , 引 经 据 典 , 华 美 而 不 失 厚 重 , 有 较 深 的 文 化 意 蕴 。1C2C【解析】本题考查自字形,A 项,“琢”应为“啄”;B 项,“腹”应为“腑”;D 项,“校”应为“较”。对于字形类题目,注重平时的识记、积累。 3A【解析】“坏习惯”和“不很好”,不是转折关系,是因果关系,所以第一个空填“所以”。“必须”表示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做到;“必需”表示一定要有的,常指需要的东西。所以第二个空填“必须”。从搭配使用上来看,第三个空填“表现”。“
34、思想”应“透彻”,不能“精确”。“精确”指非常准确,非常正确。4A【解析】B 项,不合逻辑,“电影节”不能“吸引”“300 多部电影前来参与”。C 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电子商务”的后面。D 项,句式杂糅,“重在”与“以为主”杂糅。5B【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连贯得体的思辨能力。8 个句子属议论性质;大多议论性的文字,其思路都要遵循“提出问题 解说问题 总结问题”的顺序。依据这个认识来审视各项,首先要认定,担负“提出问题”职责的究竟是句,还是句。统观全文段,各句大都与12“希望”有关,据此可认定句为起始句。于是,先淘汰了 A、C。比较 B、D,只要确定了与衔接的是还是,即可选出答案 经过
35、试读与思辨发现,与对接,意思不贯通;而与对接,则十分流畅。可见,此题答案非 B 莫属。【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先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比如这段文字主要是说互联网语言显示出强大的繁殖能力,然后抓思路,如紧承前文“强大的繁殖能力”,故应排在首位。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6C【解析】本题考查修辞的运用,A 项,“有如”是比喻
36、词,为明喻;B 项,“走熟路”是比喻没有创新,是借喻;C 项,“都是”“都是”“必是”表判断,不是比喻词;D 项,“就是”属暗喻。7不订咬文嚼字是你的错,不再订咬文嚼字是我的错。【解析】题干要求“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量词痕点芥粒中任选两个分析其妙处”,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先理解张岱这段话的意思,“眼前晶莹的冰花一片弥漫,朦胧而开阔的天际轻浮着几缕白云,(远处)隐约有连绵起伏的山峦,(近处是)烟波缥缈的湖水,天上与地下融成一片模糊的白色,在宽阔的湖面上远远地看到些许影貌,只有如一道墨痕般的长堤,一点丹青似的湖心亭,还有我那如菜籽般渺小的扁舟,小船上的三两个人影宛若米粒一般罢了”;然后分
37、析这些量词修饰的对象,并分析这些量词凸显事物的特点,如“痕”,在句中修饰“长堤”,“长堤”如一痕,这是作者远观所见,远远望去,长堤好似一条痕迹,淡远轻无,有山水写意之境。13(一)1对比。由引述例子开篇,先列举郭沫若改字改得好的例子,接着列举郭沫若改得不好的另外一个例子。二者对比,引出本文论题“咬文嚼字”。引用同一名家的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解析】先分析郭沫若修改的语句在形式和情感表达上体现的区别点,再分析引述与全文的关系。2不多余。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了“你这”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证明了文中所列举郭沫若改字的第一个例子,即将“你是”式改为“你这”式符合人物的情感,是正确的
38、。【解析】回答问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具体的作用,即“你这”这个句式表达的情感。3(1)强调的重点: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原则,即“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贯穿全文的总的思想。【解析】作答时,注重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以及语句的具体意思。从文章的结构的角度看,这句话是文章的一个重要观点;从强调的内容上分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咬文嚼字,一是咬文嚼字的原则。4在文字应用上,咬文嚼字就是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即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嚼”有玩赏的意思,咬文嚼字就是要对作品语句进行玩赏、品鉴。
39、 【解析】可以通过对节选部分作者的观点的分析得到。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是一种写作的态度,也是一种赏析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写作就要咬文嚼字,而欣赏也要咬文嚼字。(二)1A14【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朱光潜先生是一位一生勤奋、笔耕不辍、为中国现代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学大师。他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对批评他的人也能宽容对待。他为人谦和,心态平和,不怨天尤人。【解析】本题考查分
40、析概括人物形象,解答该题抓住文中对朱光潜先生评价的句子如“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抓住文中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如文中写到我对朱先生批评一事反映了他,豁达大度,对批评他的人也能宽容对待,文革期间朱先生用“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但每天仍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反映他为人谦和,心态平和,不怨天尤人。3在学术上认为对的要坚持己见,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对对手的长处和优点应不吝赞赏。不罗织罪状,不夸大其词,不整人。把论敌当朋友,互相激励
41、、提高。【解析】解答该题先审清题干要求,题干要求是“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先浏览文章到文中找出朱先生对论敌的态度,主要集中在文章的二、三、四两个段落,在找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如“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时,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朱先生回信给贺先生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大其词,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151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 ,引出下面的议论。【名师点睛】
42、1结构上的作用。具体位置不同,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也不同。(1)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目;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如上述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照应标题” , “引出下面的议论” 。(2)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或承接前文,引出下文某个情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3)文章结尾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深化某种思想或情感;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2内容上的作用。应从人物、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思考。 (1)根据人物在具
43、体情节里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根据情节的发展趋向、设计某一情节的目的,分析情节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3)根据作者设计情节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褒、贬等) ,分析情节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2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 “就像”一词提示考生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赏析比喻的效果即可。3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16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4BC 【解析】本题是五选二的综合题,既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 项, “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C 项, “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