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我国领导人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次会议上( )A.周思来就印度支那问题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B.亚非国家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C.“求同存异“方针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中国政府修改并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政府在评价某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次会议是
2、(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旧金山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3、1953 年 12 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周恩来把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修改完成于( )A.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B.日内瓦会议C.亚非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4、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建议“与会国家达成协议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该会议是( )A.1954 年日内瓦会议B.1955 年万隆会议C.1972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D.2001
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会议25、1952 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 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6、“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7、1954 年 7 月
4、,周恩来满怀信心地宣布“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因为日内瓦会议推进解决了( )A.朝鲜半岛问题 B.印度支那问题C.中印关系问题 D.中法关系问题8、有学者认为,1954 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外交年”的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A.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9、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 世纪 50 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园素3C.
5、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10、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万隆会议11、“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发展与周边国家关
6、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它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A. B. C. D.12、下表是 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一组是(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1955 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 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1956 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 年 苏丹、几内亚1957 年 斯里兰卡 1960 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A. B. C. D.13、阅读
7、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材料一 朝鲜战争于 1953 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 1954 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 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2015 年 4 月 24 日,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领导人会议的各国领导人来到万隆.纪念万隆会
8、议召开 60 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出席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这一观点的理解。2.简述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2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从“最近时期以来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关于亚非国家的,并且这些国家都是刚刚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基于此可判断是在万降召开的亚非会议,故应选 B。3 答案及解
9、析:答案:C5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1954 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 “平等互利”,在亚非会议上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故 C 项正确4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日内瓦会议的议题,故 A 项正确。5 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准则,“一边倒” 外交方针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划分说明当时中国并没有放弃“一边例”
10、的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可知.中国外交政策是以两大阵营对立作为前提的.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自主.故 B 项错误:材料“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划分并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的.故 C 项正确: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的提出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与材料中 “1952 年”不符,故 D 项错误,6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中印就两国在两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11、熟,故 B 项正确。7 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故 B 正确。8 答案及解析:6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同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A 项能为“外交年”的说法提供依据,所以本题答案为 A。9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提出“和乎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中苏关系恶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没有任何关联.故 A 项错误;在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 新中国的外交始终
12、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于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充分表明新中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制约。故 D 项正确,10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与“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无关,排除 A;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不符合“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排除 B;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 错误;1955 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符合题意,故选 D。11 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来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从材料中
13、的“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来看,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D 项。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 AB 项和说法不全面的 C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在辩证分析“一边倒”政策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时间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12 答案及解析:7答案:A解析: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相符,故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幵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与材料中“1955
14、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不符,故错误;依据材料中建交国家都是“亚非国家”, 故正确;1961 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不符,故错误。故答案选 A。点睛:由题干中的时间“19551960 年”和图表的内容可知,中国在 1955 年到 1960 年,主要是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3 答案及解析:答案:1.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理解: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2.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作用:促进会议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