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课时跟踪检测(三)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 13 题。1图中字母 F、H 代表的含义是( )F 表示资源获取 F 表示产业消费 H 表示废物排放 H 表示产品消费A BC D2E 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 BC D3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高经济增长 发展清洁生产 倡导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开发A BC D解析:1.B 2.D 3.B 该图表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关系,F 为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利用
2、或再加工利用,因此为经济系统活动中的产业消费。H 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E 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过程,其易产生的环境问题为资源枯竭和破坏,以及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发展循环经济,包含工业中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 45 题。4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5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
3、不纲,弋不射宿” ,这些思想反映了( )- 2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4.B 5.C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17 年 4 月 22 日是第 48 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提出把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据此回答 67 题。6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7. 2017 年是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第 36 年, 36 年间,首都各界人士共植树 2.02亿株,北京森林覆盖率由 12.83%提高到 42.35%。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增加人均绿地的是( )A善待树木,防止水土流失B在北京风沙源地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解析:6.B 7.D 第 6 题
5、, “环境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 7 题,注意题干要求是“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增加人均绿地” 。善待树木,只能防止林木覆盖率减少,河北、内蒙古防护林建设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只会增加这些区域的林木覆盖率,而不会使北京的林木覆盖率增加。二、综合题8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圈层 I 代表_;圈层代表_。(2)A 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和_,B 表示人类新陈代- 3 -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C 表示_作用于环境;D 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作用。(4)图中 A 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从环境
6、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图中 B 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5)图中 D 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6)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表示。(7)人类与环境是_的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示中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明确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答案:(1)人类社会 环境(2)物质 能量 废弃物(3)人类 反馈(4)生产 消费(5)大(6)A B D C(
7、7)对立统一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2 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 ,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 B C D(2)材料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_态度(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4 -(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_描述的文明时期( )A B C D(4)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解析:第(1)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3)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第(4)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认为,人是大自然之主,人有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人地思想,在其指导下的人类采取征服自然的态度。答案:(1)C (2)C (3)A (4)人定胜天。征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