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第二中学五校教学联合体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默写(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满载一船星辉,_。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 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惨象,_;流言,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 (戴望舒雨巷 )【答案】 (1). (1)百舸争流 (2). 万类霜天竞自由。 (3). (2)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 (3)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4)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8). 尤使我耳不忍闻。 (9). (5)到了颓圮的篱墙, (10). 走尽这雨巷【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 “溯”“斓” “萧” “尤”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
3、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 ,我们听得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 ,有人 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 2 -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
4、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2. 为引文的空格处选出最合适的一组词语A. 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嚷嚷 敲打B. 一
5、动一静 仔仔细细 大声吆喝 摔破C. 一动一静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D. 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3. 填入上题空格处的这一组词语表现了当时怎样险恶的情势?有何作用?。4. 巴金送走包弟后心情经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 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哪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请简析。【答案】2. C 3. 这组词语客观上表现了当时野蛮混乱的社会现实,主观上则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惊恐不安。为下文写送走包弟的情节作了铺垫。 4. 先是感到短暂的轻松,随后反而背上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感到深深的自责和羞耻。 5. 作者发自内心的自遣自责,当年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上,终成为作者心上
6、永远也无法卸却的重负。这样的自遣自责一方面是解剖自己,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将来人们提供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解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一动一静:指动静。一举一动:- 3 -意为人的每一个动作,指所有的行动。仔仔细细:是指人处事认真细心,丝毫不马虎。清清楚楚:清晰明白有条理。大声吆喝:大声喊叫、叫卖
7、、 呼唤。大声叱骂:大声叱责,责骂。摔破:摔坏。敲打:敲,指用言语刺激或批评别人。第一个空跟第二个联系的比较紧密,后面说“听得” ,因此前面应该选“一动一静” ,后面应该选“清清楚楚” 。文革时候抄“四旧” ,不应该仅仅是“大声嚷嚷”和“大声吆喝” ,而应该是“大声叱骂” ,因此该题选 A。点睛:正确运用词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是否因画蛇
8、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概括文意作答。结合这一组词语及文本内容“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这情景实在可怕”分析可知,让我们更真切的看到了当时世道的可怕,以及这种非人道的时代对当时人们的摧残与折磨。作用分析,需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内容上,把这种过去了的可怕情形复现出来,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更加珍惜当前的平静、安宁而有序的生活状态。结构上,为下文写送走包弟的情节作了铺垫。【4 题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
9、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概括文意作答。结合“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等内容分析可知,送走包弟后,巴金无法入睡,可见他并没有因为送走包弟而感到轻松,反而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其实,以巴金对生活、情感的感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可以预测到他送走包弟后的心情,但是作者自我解剖如此
10、之深确非常人所能为。【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 4 -此类题目,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主旨等内容分析情感。短短几句话的自谴自责,不仅包容了作者对包弟做法的悔恨,更为重要的是,展示出作者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
11、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
12、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
13、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 5 -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6.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
14、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B. 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C. 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D. 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E. 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7. 第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 。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8. 第段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答案】6. AB 7. 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 新建筑又使
15、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8. 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解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 “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分析可知,香港个性朦胧,决定香港人个性也应
16、当朦胧;D 项, “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错误。让我与香港难舍难分的原因是,我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连在一起;E 项, “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分析可知,香港的特点不是跟上大流,而是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故选 AB。【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 6 -概括文意作答。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注意审清题干“爱憎不分明” ,也就是既有“爱” ,也有“
17、憎” ,理清楚这点,找出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就可以了。结合文本内容“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分析可知,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结合“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分析可知,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
18、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作者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答题时注意设题的范围,是文章的第五节。第五节的标点符号也会帮助我们答题。在“一切变得很在乎”前,恰好有三个独立意义的句子。第一句是总提,第二三句是分述,结合文本内容答题即可。9.下
19、面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约为婚姻C.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D. 将军战河北【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 ,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 项,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B 项, “婚姻” ,古义:在这里是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D 项, “河北” ,
20、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故选 C。10.下面与例句句式特征相同的一项是( )- 7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A.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 “侍殿上”修饰“群臣” ,定语后置句。A 项,判断句;B 项, “知其事”修饰“宾客” ,定语后置句;C 项,判断句;D 项, “为所”表被动,被动句。故选 B。
21、1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夜缒而出 道芷阳间行B. 范增数目项王 其人居远未来C. 籍吏民,封府库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D. 项伯杀人,臣活之 群臣怪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 项,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里,抄小路。B 项,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形容词作名词,很远的地
22、方;C 项,名词作动词,登记;名词作状语,用盒子装。D 项,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故选 A。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1)太子和知道此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行。(2)削弱秦国只会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这件事。【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8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3、”(定语后置句) ;“皆” ,都;“衣冠” ,穿着、戴着(名词活用为动词) ;“以” ,连词,来;“之” ,代词,指荆轲。 (2) “阙” ,同“缺” ,侵损、削减;“以” ,连词,相当于“而” ;“唯” ,希望;“图” ,考虑、思考;“之” ,代词,这件事。【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
24、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课外文言语段阅读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
25、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嚯其目:弄瞎
26、他的眼睛。嚯,熏瞎。13.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9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14.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皇、功盖五帝” ,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B.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C. 社稷,
27、“社”指谷神, “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其代表国家。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C.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D.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
28、装。16. 把上文划横线的句子及其他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答案】13. D 14. C 15. D 16. (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抗礼” ,是行平等的礼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上客”是上等宾客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流涕”修饰“去” ,结合句意
29、内容分析,排除 C 项。句意: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 10 -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故选 D。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
30、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社指谷神, 稷指土神”错误。 “社”指土神, “稷”指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故选 C。【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31、。故选 D。【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乃” ,就;“使使” ,第一个“使”译为派遣,第二个“使”译为使者;“献之秦” (省略句) 。 (2) “传” ,轮流;“客”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客;“之” ,代词,他;“闻” ,知道、听说;“于” ,表被动;“闻于秦始皇” (被动句) 。【点睛】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
32、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 ”此后- 11 -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 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 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
33、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
34、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去吧勇敢的孩子,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12 -17. 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18. 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A. 急促 B. 高亢 C. 舒缓 D. 低沉19. 简要赏析这首诗诗中的老
35、师形象。【答案】17. e 18. C 19. “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结合“刻” “车” “歌”分析可知,押 e 韵。【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36、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目的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受诗歌的节奏、语气。本诗属于隔行押韵,所以韵脚有“刻” “车” “歌” 。朗读的语气速度决定于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本诗表达毕业班学生对老师的衷心感谢之情,对往事的概括化回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故朗读的语速应较舒缓。故选 C。【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老师的形象,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本诗表达毕业班学生对老师的衷心感谢之情,对往事的概括化回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着重表达了作者离别之时对老师的不舍与感激之情。结合“有多少鼓励” “带着多少
37、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勇敢的孩子,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等内容分析, “老师”一直鼓励学生,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自己仍然无私奉献。【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 ,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如本题题干明确为“老师- 13 -形象” 。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语言表述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如本题,老师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离别时
38、,老师会在心中为学生祝福,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自己仍然无私奉献。20.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杞子(q) 卮酒(zh) 挥斥方遒(qu) 逢孙(png)B. 偏袒(tn) 阙秦(qu) 瞋目而视 (chn) 斑斓(ln)C. 拊心(f) 拜谒(y) 夜缒而出 (zhu) 长篙(ho)D. 笙箫(shng) 寂寥(lio) 忸怩不安(ni n) 分外(fn)【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
39、项,杞子(q) q,挥斥方遒(qu)qi。C项,拊心(f)f,长篙(ho)go,注意与“蒿草”的“蒿”区分。D 项,寂寥(lio)lio,忸怩不安(ni n)ni n。故选 B。2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词的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赔偿(归还) 延宕(拖延) 消(除去)声匿迹 舐(舔)犊情深B. 睿(有远见)智 濒(接近)临 桀骜(倔强)不驯 否(贬斥)极泰来C. 勘(校订)误 缀(停止)学 匪(不是)夷所思 蛊惑(迷惑)人心D. 遐(远)想 瞻(注视)目 戮力(合力)同心 进退维谷(比喻困境)【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
40、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 项, “消”应写成“销” , “消”意为消失,如烟消火灭;“销”有除去、消除之意,在这个词语中,声音和形迹不是主动自觉的消失,而是指主动隐藏起声音和形迹,不公开出现之意,因此要写“销” 。B 项, “否”与“泰”相对,读“p” ,指坏运气,整个词意为坏运气到了尽头,好运气就来了。C 项, “缀”应改为- 14 -“辍” ,这两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缀”意为装饰或组合字句篇章;“辍
41、” ,停止之意。故选 D。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有些家长漠不关心孩子,这种“冷暴力”造成的身心伤害不亚于打骂。B. 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C. 导演对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D. 老板对从痛苦中苏醒的他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予以摧残。【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 项,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后面不能带宾语,故错误。B 项,屡试
42、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而句中说“都不理想” ,不合语境。该成语经常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属望文生义。C 项, “讳莫如深” ,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正确。D 项,变本加厉:原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多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前面不能再用“更加” ,重复。故选 C。【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2
43、3.请补写出下联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下联:_【答案】例:自由民主是施政源泉【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的理解与辨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全面、到位的分析。形式上要弄清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合成词还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内容上则要注意表现的主旨、抒发的情感、渲染的氛围等。然后按照例句的特点来组织语言。本题所提供的上联,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其中“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 “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语是动词“乃” ;宾语是- 15 -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 , “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 “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
44、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24.作文请以“原来如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注意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兴波澜,生变化,从而展示别样的人物形象。【答案】原来如此“喂!三轮车!”我补好课已经晚上 8 点多了,为了早点儿回家,我一出校门就随便叫了一辆三轮车。 “到龙翔路多少钱?” “七块。 ”我的天哪!这么贵!算了,为了快点到家。 我坐上车,车子缓缓驶动。突然,我发现刚刚扶着三轮车架子的那只手上湿湿的,举起一看,一摊红色的稠稠的液体在手上。 不会是血吧?不对,是脑浆。我的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两个想法。不可能,现在是什么年代呀?杀人犯还敢不清理干净犯罪现场?尽管我如此相信
45、现在是和谐社会,但是我依然回想起了侦探片中的那些情景。 这时,车夫回过头来,我定睛一看,这个车夫留着八字胡,脸很长,像马脸一样。他的眼角向上翘,乍一看,似乎眼睛长在脑袋两侧。我看了他想笑。没想到他竟然比我先笑,还是只有一边嘴角笑的那种。我顿时笑意全无了,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全身从脚尖冷到了头顶上去。他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小朋友,你用椅子边上的布把番茄酱擦干净。 ”说着,他指了指车架子。哦,原来如此。我一听,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但是,接下来发生额事出乎我的意料。 车夫先是将三轮车迅速拐进一条小道,小道里漆黑一片,两边是墙,离车只有几分米。地面凹凸不平,因此,车子行驶起来左摇右摆的。但车夫骑得
46、却从容不迫,像是每天都走的路。前面是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两边的房屋又矮又小。这条路上,偶尔有几盏路灯,但也是灯光比较昏暗的。这样阴森恐怖的路,我可从来没走过,不会待会儿就从路边蹦出两个劫匪抢劫我吧?车夫又回过头看了看我,那眼神中,夹杂着诡异。他不会是劫匪,不对,人贩子的同伴吧? 终于到了一条比较宽的路,他居然停下车,接了一个电话。我听见他说:“这有个孩子。 ”完了,这回我死定了,趁他不注意逃跑?我吓得不知所措,这时,他又继续骑起来。我认为自己已经没救了,在这条路上,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在我绝望时,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到家门口了。 “不好意思,小朋友,我刚走错路了,所以刚才打电话问朋友。 ” 哦,原来
47、如此,我心中的巨石这下真的落地了:“哎!我是自己被自己骗,可真傻呀!”- 16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以“原来如此”为题,注意题干要求。一、以小见大,立意深刻。这道作文题意在揭示自我从生活中悟出的经验、教训或道理,因而动笔前要好好过滤自己的经历,然后从中选取“小”的素材从而揭示出“大”的主题来。我们要从生活的小事中真正明白“如此”之意:有时退,就是进;低头也是一种智慧;日常小事里有生命的大喜悦;理解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痛苦也是生命的养料;
48、三分钟的热度会让我们的青春荒废;要苦干,更要巧干;爱是最好的老师;青春的弯路必不可少;只有认清生活,然后才能爱它;叛逆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定要从小事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使得文章立意深刻而高远,让人念念不忘。二、化直为曲,构思精巧。写此文,一定要注意“如此”之前的修饰语“原来” ,预示领悟的过程历经波折。因此,行文一定要化直为曲,写出波澜,使得文章具有故事性,扣人心弦。我们不妨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巧设波澜,引人入胜。其行文思路如下:不以为然将信将疑深信不疑或是从不相信疑虑重重完全相信。为了增强文章的曲折性,还可巧设悬念、妙用插叙、运用对比与误会等方式,使得文章波澜横生,动人心魄。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点睛】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