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练.doc

    • 资源ID:1118803       资源大小:2.37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练.doc

    1、1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1.某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各组收集到某地当前存在的文化现象(见下表) 。据此推断,该班同学调查研究的共同主题最有可能是(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文化现象农民开耕播种时节祭祀神灵外甥女出嫁时“阿舅抱上轿”春节里长辈给未成年孩子压岁钱某地“二月二灯会”举行线狮表演A.传统艺术魅力足 B.民族节日韵味浓C.传统习俗在今天 D.民族精神世代传解析:图中的文化现象属于传统习俗,C 项符合题意。答案:C2.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的砖雕有多个流派,苏派砖雕精细典雅,天津砖雕题材丰富、刻工精良,临夏砖雕技艺繁复多样、风格独特。由

    2、此可以看出( )中华 文化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各民族文化都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A. B. C. D.解析:题干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区域特征,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答案:D3.发红包是中国人过年的一大习俗。小小的红包不仅寄托了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祝福,也包含着孩子们 对于过年的期待,而春节的互联网红包则让年味更加多彩。这说明( )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基本内涵会因时而变 传统习俗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A. B. C. D.解析: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

    3、红包基本内涵的变化,不符合题意;发红包属于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符合题意。答案:D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2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一幅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承袭发展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A. B. C. D.解析:传承传统文化应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错误;加强文物保护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传

    4、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错误。答案:B5.热播剧延禧攻略在参考大量史料、探访众多传统艺人的基础上,展现了昆曲、刺绣、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剧还创新了古装剧的新审美,高级灰、莫兰迪色成为这个夏天的亮色。该剧的成功在于( )立足社会实践,融合各民族文化特质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文化新内涵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发展方向 坚持继承传统,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A. B. C. D.解析:与题意无关;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符合题意。答案:C6.苗族吊脚楼、 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形态各异的建筑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共同构成了

    5、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由此可见(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A. B. C. D.解析: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符合题意;错误。答案:C7.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 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 ,让两位老人 15年收到了 15 张汇款单和 56 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

    6、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3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解析:材料中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的价值选择深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因此 C 项正确。A 项否认了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的区别;B 项否认了文化的变化发展;题干材料没有说明传统文化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所以 D 项也不选。答案:C8.经典咏流传是 2018 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节目力作,2019 年 1 月 28 日起,其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和诗以歌” ,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将古典诗词内蕴的思想情感与主流价值

    7、,外化为易于传唱的现代歌声,打开了传统文化大众化的新方式。经典要实现“永流传” ,需要( )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让经典作品反映流行趋势 探索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发挥经典文化的时代价值,让经典成为主流 让经典融入生活,激发大众传承经典的热情A. B. C. D.解析:经典要实现“永流传” ,需要探索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新方式和新路径,让经典融入生活,激发大众传承经典的热情,符合 题意;经典作品不能反映流行趋势,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说法错误。答案:C9.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 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理解 。题干强调“百家争鸣”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而“百家争鸣”属于思想运动,故选 C;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10.国务院要求各地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得拆真遗存、建假古董;要在保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这

    9、一要求( )旨在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文化特色 旨在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形象 有利于承袭传统建筑文化,维护城市历史格局4A. B. C. D.解析:历史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继承方式 ,加强历史建筑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目的在于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符合题意;中的“丰富传统建筑内涵”说法有误,保护历史建筑,是为了传承传统建筑的内涵,以丰富和发展现代建筑文化,而不是丰富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中的“承袭”准确说法应该是“批判承袭” ,且“维护城市历史格局”一

    10、说有误,城市的历史风貌应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展示,但其格局不应该固守历史、一成不变,甚至“去今复古” ,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优化。答案:C11.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 ,是因为( )A.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B.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D.先继承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B 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表述均错误。答案:B12.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传家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讲述中国

    11、人的情趣品位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抚养赡养、教育培育等,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 传家引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 )蕴含的传家智慧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它讲述的习俗伦常变成了人们现代生活的行为准则A. B. C. D.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题干中的传家引发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

    12、认同,符合题意;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是物质生活,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现代生活的行为准则,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513.近代以来,全盘西化思潮在华夏大地上此起彼伏,深度解构和扭曲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严重破坏和污染了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土壤和生态。展眼时下, “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逆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市场领域,也集中体现在“以他乡为故乡”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中。但作为西方城市 管理、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载体和表达,这类设计和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合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这是很多“大手笔”的城市设计一再以闹剧收场以及一些城市地标建成

    13、不久即被夷为平地的主要原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以他乡为故乡”的做法加以评判。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对“以他乡为故乡”的做法加以评判,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 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按照上述解题 思路,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进行分析。答案:文化具有多

    14、样性,借鉴“他乡”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取长补短” 、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而不能“全盘西化” ,不能“解构和扭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破坏和污染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土壤和生态” 。立足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外来优秀文化要为我所用,不应吸收“不适合中国城市发展和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关注“他乡”不能忘记“故乡” ,避免“民族虚无主义”

    15、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全体人民的珍贵财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文物活起来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发展力量。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使市民找回老城记忆,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魅力。对于一个乡村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彰显地域特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我们努力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物珍存不断走近百姓、走进当代、走向世界。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唤醒文物让传

    16、统文化“活”起来。6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唤醒文物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从材料可以看出,要唤醒文物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就必须发掘文物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走近文物,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讲好文物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等方面,说明唤醒文物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做法。答案: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走近文物,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发掘文物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提高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讲好文物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注意事项

    本文(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练.doc)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