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A. 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 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答案】C【解析】【详解】 “军阀,帝国主义” “本军兴师” “总理遗命”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之前誓词,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
2、洋军阀反动统治,C 正确;A 是辛亥革命意义;B 是太平天国运动意义;D 是护国运动意义。【点睛】关于国民大革命的几点认识(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2.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 地域关系B. 血缘关系C. 信仰关系D. 财产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涉及到的是宗法制,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2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
3、分配与继承制度,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其他项目都不是宗法制的纽带,故排除。3.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一国两制”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B 和 C 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不是建国初期提出,C 符合题意。4.下列文件最早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及基本方针和政策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
4、织法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答案】B【解析】【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是具体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 A;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基本方针政策,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 B;新中国最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时间不符,排除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具体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 D。5.某大臣上书皇帝:“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
5、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此大臣主张A. 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B. 削弱宰相权力以强化皇权C. 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3D. 加强相权以提高政府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显然该大臣主张加强相权以提高政府效率,D 正确;材料的目的不是实行一省制度,A 错误;材料目的是分析北宋宰相职权被分割导致弊端,显然不是削弱宰相权力以强化皇权,B 错误。材料批判的是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制度,C 错误。6.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A. 禅让制B
6、.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体现了不立嫡长子会产生诸子互相争夺王位而产生混乱局面,所以周朝确立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借此避免纷争。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7.北宋开宝八年(975 年) ,殿试的状元王嗣宗,初任为秦州司寇参军,属于低级文官。这说明北宋初期A. 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B. 重文轻武的局面形成C. 五代重武轻文的习气未除D. 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科举考试状元被任命为低级文官,说明此时仍重视重武轻文的习气,C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加强中央集
7、权措施,A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重武轻文的习气,并不是重文轻武,B 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科举制完善,D 错误。8.1957 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4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 ”这一讲话A.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 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
8、“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等信息可判断周恩来是针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的讲话,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再结合题干中时间,可联系所学得出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 A 项正确;初步发展是在1956 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故 B 项排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因为1954 年人大的召开,故 C 项排除;题干阐释的政党制度,而不是基层民主,故 D 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9.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
9、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 D,A B C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5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
10、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10.县是秦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一,它有三个主要长官:县令(长)县尉和县丞。其中,县尉主要负责分管A. 行政B. 军事C. 文书D. 刑法【答案】B【解析】【详解】县尉主要负责的是军事,B 正确;行政是由县令负责,A 错误;县丞负责文书和地方治安,C 错误;刑法是由县令负责,D 错误。【点睛】县丞,县长的副手。一般是一人,大县设两人,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11.下列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 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C.
11、向西方学习,发展工矿、交通、邮政等事业D. 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涉及到向西方学习, 资政新篇才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方案。所以本题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 。12.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
12、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 ”这里的“它”指的是6A. 儒家思想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由材料“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 ”,可见这是认为为君主专制辩护。近代以来,民主法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3.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13、宪法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4 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AC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B 项错误,符合设问。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 D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不包括”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
14、的限制。解答的关键是熟悉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4.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A. 明朝的内阁大臣就是丞相7B. 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C. 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D. 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B【解析】【详解】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说明内阁大臣权力较大显然和汉唐宰相职能相近,B 正确;内阁大臣不是宰相,A 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明朝内阁大臣虽然没有名分,但是有实权,材料说明内阁大臣有名也有实,C 错误;明朝初年宰相被废除,D 错误。15
15、.“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这段文字应出自A. 1937 年国共合作宣言B.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C. 1981 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 1992 年“九二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1937 年国共合作宣言确定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故 A 项错误。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 B 项错误。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故
16、 C 项正确。1992 年的“九二共识”指的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 D 项错误。16.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8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 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
17、方权力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 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17.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 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C【解析】中央集权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问题,中央权利过大就会限制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所以答案选 C 选项,A选项属于强化专制主义内涵,B 项封建时代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无法削弱,D 选项属于表象,不是问题真实核
18、心。18.1979 年 1 月 30 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A. 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延续B. 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 提出了一个中国的前提和立场D. 明确了“一国两制”方针【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等信息可以看出主张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在台湾实行现行的和大陆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初步体现出“一国两制”构想,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我国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 B 项排除;“一个中国的前提和立场”一直
19、是我国坚持的原则,故 C 项排除;“一国两制”的方针确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D 项排除。919.“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强调长征的胜利A. 创造了近代历史上的新奇迹B.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C. 展开了全民族抗战的新画卷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 “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
20、转变”说明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B 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长征创造了新奇迹,A 错误;全民族抗战是 1937 年之后,不符合题意,C 错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20.汉武帝“设附益之法”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A.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 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汉武帝出台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分封的王侯,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B 正确;材料针对的是王侯个人的行为,故 A 错误;这一
21、措施不可能改良地方社会风气,故 C 错误;材料中错失针对地方,属于中央集权加强,故 D 错误。2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诗句是A. 威远怒号亡义律,虎门咆啸赞天培B.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10C. 水师饶勇世昌烈,利炮坚船更虎狼D. 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答案】C【解析】材料中“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指的是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C 项体现的是黄海海战的场面,故 C 项正确;A 项指的是关天培虎门抗英,故 A 项错误;B 项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22、B 项错误;D 项指的是义和团运动。22.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当时的李由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D. 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度,A 项错误,郡县受到中央的垂直管理,没有自治权;B 项正确,因为郡县长官是由皇帝亲自任免的;C 项错误,郡县长官是没有封地的;D 项错误,郡县
23、长官并没有世袭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郡县制2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 ,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 品行、才学B. 家庭背景C. 个人声望D. 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可11以看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品德和才学,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C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
24、的演变察举制24.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 ,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 南京条约 ;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B. 北京条约 ;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 马关条约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 辛丑条约 ;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题中涉及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但最关键的信息是“行灭国之实” ,意思是名义上为了“保全” ,但实际上是想更深入地消灭中国,根据相关条约内容,D 项的内容符合题意,正确;ABC 三
25、项均排除。故选 D。25.1986 年 4 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 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 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 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 大陆成立了“海协会”【答案】A【解析】从题干时间“1986 年”以及材料中“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的信息可知中央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故 A 项符合题意。B 选项说法错误,一个中国的共识目前还没有完全达
26、成;C 选项说法错误,大陆不放弃武力统一的可能;D 选项“海协会”只是民间组织,没有如此大的效力。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材料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解析】本题需要
27、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一分结论” 、 “论从史出” 。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故可知 1960 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抗战的积极作用,故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第二,提出修改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要结合所学相关淞沪会战的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可以从背景、作用方面分析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
28、己的手里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13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三 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010 年修订)
29、(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制度”是什么,并概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民族政策的依据和目的。(3)依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成就及其意义。【答案】 (1)新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突出特点: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3)成就:为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 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
30、员会组织法 ,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意义:有利于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我国农村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 “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可以分析出材料一指出“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2)从材料“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 “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实行民族政策的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3)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我14国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人民民主的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