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 (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 、 “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A.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B. 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C. 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D. 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答案】C【解析】试题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思潮的相关知识。材料关键信息指出:黄克武先生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能顺利借鉴西方民主制,不是由于西方民主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与士大夫们多年的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选项 AB 材料未涉及;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不相同,D 表述错误。故答案选 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特点【名师点睛】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3、,地主阶级学“器物” ;二是从戊戌变法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三是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1878 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A. 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2B. 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 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D. 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曾纪泽提出公使女眷“不与
4、对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他知道西方有握手、同宴的礼节,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交礼仪而非政治冲突,故 B 项错误;中方基于文化习惯提出女性方面的礼仪,法方表示接受,这是在中外外交礼仪冲突下的“求同存异” , 故 C 项正确;中方女眷不与法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中国女性不独立,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 “法方表示接受”是解题的关键。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抗日战争时期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是A. 解决了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B.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
5、学概念D. 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项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 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 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正确。D 项是 1949 年,排除。故选 C。考点:毛泽东思想4.“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这一主张来自于A. 道家学派B. 佛教禅宗C. 朱熹理学D. 陆九渊心学【答案】D【解析】3从材料“此心此理”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故 D 项正确;ABC 项错误。5.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
6、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 ”这表明他A. 主张“中体西用” B. 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 D。AB 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C 项错误,作者并非认为技术不重要,而是说强盛之本在制度。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6.唐代诗人元稹在谈到白居易的诗时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7、。 ”这反映了白居易的诗( )通俗易懂 深受人们欢迎 流传极为广泛 采用活字印刷,用于交易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判断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深受人们欢迎,流传极为广泛。 “缮写模勒”应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故正确,错误,本题选A 项。7. 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 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 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4C. 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 宗法观念是维护
8、家庭和睦的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妻何以顺?亲何以逆?” 、 “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等,题干的核心,牵涉到婆媳关系,儿子与宗亲等关系,可知,实际上即在强调家庭关系的和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 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CD 三项与题干核心意思无关,不正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维护家庭和睦的社会责任8.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
9、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C.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D.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 ,说明大同之世人们并不追求物质享受,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了儒家博爱的思想,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故 D 项符合题意。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反对传统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故 A 项不符合题意。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强调
10、人的自然本能的需要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故 B 项不符合题意。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说明审美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故 C 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9.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A. 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B. 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5D. 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答案】C【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在批判传统思想基础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 正确;A 中否定不符合题意;B 中一脉相承和 D 中补充完善都不符合史实,排除。10.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
11、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A. 阐述的是经济的发展问题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手段问题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D.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不论计划或者是市场都应该用来为经济发展服务,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手段,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阐述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排除 D。所以选 B11.“道之以政,齐之以
12、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的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段话出自论语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前一句是反对刑法政令,后面一句明显看出主张仁6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可以判断是儒家思想,所以正确选项是 A 项。学生容易误选为 B 项,两句的第一个字“道”不是道家的“道” ,而是通假“导” ,即引导。考点: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点评:本考点考查方式一般是结合一些诸子百家的名句
13、格言及事例,区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解题关键是分析名句格言的关键词判断,比如设置题支是名句格言的题目: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12.“二程” 、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A. 致力于社会稳定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 融儒释道为一体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答案】A【解析】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孺释道为一
14、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 A 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 C 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 D 项错误。13.“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 20 世纪初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A. 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B. 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C. 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己经土崩瓦解D. 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答案】B【解析】“列强”表示承认对方强大,自身弱小,不再具有之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
15、所以本题选择7B 选项。A 选项错误,列强侵华本质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无法从这个词中体现。C 选项说法错误,一些思想仍旧保留。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14.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A.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B.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C.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16、【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推翻满清”就是夺取政权的问题, “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结合起来来看就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 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无法体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无法体现人民的愿望,排除 CD。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 ,紧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民权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15.孙中山晚年发现“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
17、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的弊端,针对此问题他提出了A. 耕者有其田B. 节制资本C. 平均地权D. 民权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 ,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防止这一现象在中国发生,他在民生主义中补充了节制资本一条,规定涉及社会和国家公共事业的行业8应当由国家经营,限制私人资本,以此防止贫富分化。故 B 项正确。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基本主张,目的是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核定地价,照价纳税;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发展,强调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二者均与限制私人资本无关。
18、故 A、C 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16.“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A. 汉朝B. 唐宋C. 元朝D. 明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明确中国的火药发明的时间即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当时的火器有火箭、突火枪等,因此 B 符合题意,而 ACD 均不合题意,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19、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火药17.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解析】礼记中的材料原意是: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墨子主张中的兼爱和尚贤的理想比较符合,故选 B;题干中的主张与儒家的“礼”不符,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符,与法家的专制主义主张不符,故排除 ACD。918.1919 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 ,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
20、。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A. 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B. 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有限C. 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D. 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提到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中“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可知当时女性仍认同传统的婚姻观念,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作品的确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 项错误。由材料中“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可知当时仍认同传统的婚姻观念。故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19.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21、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材料主要反映出A. 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B. 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 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 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
22、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的意思本身就是说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20.有学者对两汉时期的 20 种文献中,忠、仁、义、礼、信、诚、孝、敬等 8 个伦理词语10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发现:“忠”在全部伦理观念中的占比例为 6.92%,高于“诚”和“敬” ,而低于“仁” 、 “礼” 、 “义” 、 “孝” 、 “信” 。这一统计结果反映出两汉时期A. 皇权专制尚未确立B.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C. 思想界仍是百家争鸣D. 忠观念尚未控制民众的思想【答案】D【解析】
23、【详解】皇权制度在秦朝时期已经确立,排除 A 项;B 项是在魏晋时期,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不是汉朝 ,排除 C 项。根据题干中“忠”在全部伦理观念中的比例低于“仁、礼”等,可知忠的观念尚未控制民众思想,符合题意的是 D 项。21. 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A. 战国 B. 汉代C. 唐代 D. 宋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暝时,凭针盘而行”可以得出指南针应用与航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D
24、 符合题意;而战国时期出现的指南针,不合题意;BC 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22.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人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A.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 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C. 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 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答案】C11【解析】试题分析:“从欧洲借来的” “共产主义” “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说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中国起死回生”
25、(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走向富强,故选 C;ABD 均从属于 C,故不如 C 更确切。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影响23.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答案】A【解析】荀子主张性本恶,但是可以从善,所以 A 是正确的 B 错误 C 不主张严厉惩罚 D
26、 不是环境问题造成的。24.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_所持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 ”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A. 春秋繁露 B. 四书章句集注C. 藏书 D. 明夷待访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所持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 ”可知具有了初步的启蒙色彩,反对君主专制,所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符合题干。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
27、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12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 B 正确;A 在清末体现不出;C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D 错误。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
28、他耿耿于怀。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 ,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 ,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 。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 ,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
29、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答案】 (1)主张:孟子:从形式上恢复井田制;发展个体小农经济;以温饱型社会经济水平为目标;等额分配社会生产资料。黄宗羲:反对沉重的赋税;反对过分限制土地兼并;实行屯田,适当保存土地国有制度。(2)背景:孟子:生产力的发展(或者铁犁牛耕的使用) ,社会剧变尤其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兼并战争频繁,人民深受其害;受儒家“仁”与“礼”思想影13响
30、。黄宗羲: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化、兼并现象普遍。实质:以民为本。【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可知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形式;根据材料一中“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 ,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得出对土地实行平均分配,主张和谐生活;黄宗羲的经济主张根据材料二中“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得出反对沉重的赋税;根据材料二中“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得出实行屯田,根据材料二中“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得出
31、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第(2)问,孟子经济主张的背景主要结合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动荡、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作答。黄宗羲生活的时期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实质”都是关心民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黄宗羲思想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明代俗谚道:苏州样,广州匠。明代广东人颇为崇尚“奇器” ,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
32、的金银之器。广州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广州佛山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所谓“苏州样” ,即“苏意” ,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 ;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苏意” 。 “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同时,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 。 “杭州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这缘于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
33、空心甚至腐败。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所谓“新开门七14件事”: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
34、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 (1918 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提示:评析=观点合理性及影响+观点局限性及影响+观点产生的原因)【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市民群体壮大;海外贸易兴盛;手工业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商人士绅群体壮大;书法艺术的世俗化;商品良莠不齐。 (任答 4 点得 8 分)(2)主张:废除汉字以开启民智。
35、(2 分) 观点产生的原因:保守思想阻碍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有名无实;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思想推动;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任答 2 点得 4 分)影响:批判汉字有利于冲击传统礼教,推动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割裂民族传统,低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4 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可知,新名词的出现在于海外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信息“苏州样,广州匠”可知,新名词的出现在于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信息“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可知,新名词的出现在于市民群体壮大;商人
36、士绅群体壮大;根据材料信息“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 ”15可知,新名词的出现在于书法艺术的世俗化;根据材料信息“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可知,新名词的出现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由“杭州风”可知,其原因为商品良莠不齐。(2)根据材料信息“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可知,二人主张废除汉字以开启民智。根据材料信息“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可知,汉字用于记载旧文化;根据材料信息“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 “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可知,汉字笔画文法烦琐,使用汉字不利于西学传播。评价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影响、观点局限性及影响和观点产生的原因分析。考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学成就明朝文学;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