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点精练三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专题九 古诗词鉴赏,一、写景与抒情艺术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注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 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2,3,4,5,6,7,8,9,10,11,12,1,答案 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 衬托(反衬),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寥廓,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边晚望 刘秉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2、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 注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画,通“划”,筹划。 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2,3,4,5,6,7,8,9,10,11,12,1,答案 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或:意象色彩鲜明,构成绚丽苍茫的意境;动静结合),2,3,4,5,6,7,8,9,10,11
3、,12,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2,3,4,5,6,7,8,9,10,11,12,1,答案 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 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三首(其一) 朱淑真注 才
4、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 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答案 本诗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末两联的前三句借景抒情,描写了风雨过后,窗前榆叶繁密,墙角苔藓绿意丛生,槐柳浓荫蔽日,渲染了幽静之感。最后一句写出了庭院深深,少有人至,甚至白日入眠的情形。表达出了诗人身处深闺看似闲适实则寂寞无聊的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 诉衷情建康 仲 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2,3,4,5,6,7,8,9,10,11,12,1,答案 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 直抒胸臆:“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晚客兴 苏 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注侵云尽,潮上
6、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 越:古国名。 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2,3,4,5,6,7,8,9,10,11,12,1,答案 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诗人的情感直接自然流露。 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2,3,4,5,6,7,8,9,10,11,12,1,二、其他表达技巧专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二首
7、(其一) 杜 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 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桓伊:东晋“江左第一”吹笛好手。 本诗颔联、颈联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2,3,4,5,6,7,8,9,10,11,12,1,答案 颔联对比: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 颈联互文: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为后人所欣羡。诗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生发感慨。 两联采
8、用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手法: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是人非的无限哀婉之情。,2,3,4,5,6,7,8,9,10,11,12,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时局已安定。 本诗颔联最为人所称赏,在全诗的章法结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3,4,5,6,7,8,9,10,11,12,1,答案 承接首联。“他乡生白发”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写
9、世乱离乡,白发渐生;“旧国见青山”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想象时清归乡所见。 由实入虚,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见青山”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败的景象,这样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乱后荒败的景象的描写,并由此推及时代、民族的感伤。,2,3,4,5,6,7,8,9,10,11,12,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本诗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2,3,4,5,6,7,8,9,10,11,12,1,答案 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
10、喜悦之情)。“更能连骑出”一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似洛桥时”一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2,3,4,5,6,7,8,9,10,11,12,1,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
11、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2,3,4,5,6,7,8,9,10,11,12,1,答案 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2,3,4,5,6,7,8,9,10,11,12,1,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12、然后回答问题。 后出塞 杜 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注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霍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 赏析诗歌中“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两句。,2,3,4,5,6,7,8,9,10,11,12,1,答案 新兵想知道带队的统帅是谁,但又不好发问,于是暗自揣测大概是像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优秀将领。 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用典(卒章显志)的手法。 表达了新兵对部队军容整肃、军纪森严的赞美和对部队克敌制胜、自己建功立业
13、的渴望。,2,3,4,5,6,7,8,9,10,11,12,1,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注 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户钩:开门的工具。 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2,3,4,5,6,7,8,9,10,11,12,1,答案 相同点: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的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以白云显其高洁,以青松赞其风骨,烘托出隐者的超然脱俗。都从不遇入手,巧妙进入侧面描写。 不同点: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的描写纯用白描,用笔简省。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洒脱不羁;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写出了隐者的飘逸绝尘。,2,3,4,5,6,7,8,9,1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