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 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课标导学,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自主赏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学 习 目 标,1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2学习本文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3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句式。,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
2、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子贡,潇洒脱俗的曾皙等。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2了解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连词,如果 连词,或
3、者 连词,至于 去,往 像,介词,因为 动词,用,任用 动词,行,做 介词,把 连词,则 介词,用,赞成,语气词,和,同,等待,给予,第二人称代词,你(们),形容词词尾,这样,表限止语气,罢了,计算面积的单位,方圆,道,指是非准则,地域,边境,相比,正,才,加到上,施及,更,强加,进 入 课 堂,1第段中的关键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 答:“侍”。一个“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体现出了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 答: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谈话环境。可见孔子确是一位高明的老师。,(一)精读文本
4、,质疑析疑,3从第段中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特征? _ 答:直率,自负,自我夸耀,语气果断,同时也显得有些粗疏鲁莽。 4课文详写了曾皙述志的过程,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出了什么? _ 答:是从动作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鼓瑟希”“舍瑟而作”的动作和曾晳富有诗意的描述,表现出曾皙的洒脱、从容、逍遥自在。,1侍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弟子谈论人生志趣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文章重在记言,但也记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刻画了子路、曾晳等人的不同性格。标题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5、2全文可分为几段?简述各部分内容。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言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尾)孔子评志。 3如何理解曾皙所述之志? 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长幼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因而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另外一种理解则是曾皙的说法具有消极避世的意味。,4从孔子对四位弟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些什么?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
6、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孔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B,【解析】 方圆,A方形,C正道,指是非准则,D副词,正。,A,【解析】 A是连词,因为;其它的都是介词,用。,C,【解析】 C项,面:名词作状语,当面。A、B、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C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7、。 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他不谦让,遇事爱抢先。由此可见儒家的谦恭和道家老子主张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完全相同的。 D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解析】 儒家的谦恭和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不同。,D,【解析】 D项,运用了反问,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含蓄。,A,【解析】 A项“优柔
8、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D,【解析】 偃:仰卧。,C,【解析】 例句与C都当“在”讲。A给;B被;D向。,9与“出将入相”一句运用了相同表述手法的是 ( ) A吕翁坐其旁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终身荣华而卒 D当令子荣适如志,B,10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生本是一个有志之士,想建功立业,获得荣华富贵。 B吕翁给了卢生一个有特异功能的枕头,让他枕上枕头睡觉,在睡梦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C在短暂的睡梦中,卢生经历了“荣适如志”的过程,醒后明白了“人生如梦”的道理,此后再也不追求荣华富贵了。 D“黄粱一梦”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讽喻那些
9、虚幻空想的人,或比喻欲望的破灭。 【解析】 “醒后明白了富贵了”不合文意。,C,参考译文: 开元七年,有个名叫卢生的人行走在邯郸城的路上,遇见吕翁,就对他说道:“读书人的一生应当建树功名,出入将相之中,吃最好的酒菜,听最美的音乐”当时主人正在煮小米饭。吕翁就拿出口袋中的枕头来交给他,说:“你睡我的枕头,定会使你荣华富贵如同你希望的那样。”卢生在梦中果然掌权十多年,被赞誉为贤相,后来又遭诬蔑陷害,几乎死去。皇帝知道他冤枉,又追加他为中书令,封为燕国公,给他的恩赐和好处不同于一般人。后来子孙满堂,终生荣华富贵而死。这时,卢生打个哈欠,伸个懒腰就醒来了,见自己的身子正躺在屋子里,吕翁坐在他的旁边,主人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学业质量标准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