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阿房宫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ppt

    • 资源ID:1114326       资源大小:2.37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阿房宫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ppt

    1、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自主赏析 阿房宫赋,学 习 目 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一”、“流”、“爱”、“走”、“族”的意思和“之”、“焉”、“夫”、“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 3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

    2、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和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2关于文体 “赋”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荀子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的形式,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今人亦喜袭用,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

    3、,如茶花赋秋色赋等,但这里的“赋”只是有“赞”、“颂”的意味,已不具古赋特点。,3了解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建造的一座宫殿,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70余万,开采了大批北山石料,砍伐楚、蜀的大批木材。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而先王留下的宫殿太狭而筹建。宫未建成,始皇先逝,二世胡亥续建。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

    4、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的样子,语气助词,哪里,何,为什么,在那里,相当于“之”,顺承连词,又,却、但是,表修饰,表假设,如果、假使,你,表感叹,发语词,不译,代词,那,成年男子的通称,统一,一把,一旦,专一,一体,初次,第一次,喜爱,爱护,吝惜,爱惜,夺

    5、取,提取,拿,着,采取,同“娶”,灭族,类,家族,一般的,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进 入 课 堂,1具体来看,阿房宫有哪些特点? _ 答:占地广,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建筑美观。 2课文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 答:写了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了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其中的“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句话的深层作用是什么? _ 答:具体内容是想过好日子的心理。这句话含蓄斥责了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4课文第段末尾,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其目的是什么? _ 答: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戒奢以俭,不可重

    6、蹈亡秦之覆辙。,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皆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

    7、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

    8、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这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的议论张本。,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C,【解析】 A项“角”应读jio,B项“

    9、嫔”应读pn,D项“呕”应读u,“槛”读jin。,A,【解析】 A项与例句同为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中“族”为“宗族”,指秦国。C项为“类”。D项为“众”“一般的”。,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多于市人之言语 A B C D 【解析】 气候:雨雪阴晴。今义指一个地区或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经营:积蓄,聚敛。今义指筹化并管理;计划并组织等。可怜:可惜。今义为值得同情。,BD,【解析】 BD都是“逃跑”之意,A是趋向,C是跑。,C,【解析】 “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C,C,8两篇文章立论的独创性各表现在哪里? 【答案】 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点拨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阿房宫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ppt)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