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7 讲 现代中国的过渡与转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江西宜春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起草了刑法大纲 诉讼程序通则 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起草了刑法大纲 诉讼程序通则 公
2、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 项正确。答案:A21950 年 11 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 ”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50 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解析:50 年代初,我国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后的生产力要求提出经济建设,故 C 项正确。答案:C3(201
3、8湖南长沙模拟)1952 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2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解析: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 B 项正
4、确。答案:B4某地 1948 年有雇农 80 多户,贫困户 190 多户,中等户 110 多户,富户 18 户,地主 27户。到 1953 年,雇农有 3 户,贫困户有 70 多户,中等户 330 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 4 户。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 ( )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运动与工业化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用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故 B 项错误;1953 年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后,虽然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但
5、出现了新富农,说明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故 C 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集体经济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C5(2018山东临沂模拟)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 )阶段 时间 人数第一阶段 19501953 年 1 708 名第二阶段 19541956 年 5 853 名第三阶段 19571958 年 1 654 名第四阶段 19591965 年 很少3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解析:材料呈现的是 19501965 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冷
6、战的格局下, “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得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留学生数量增多(19501956 年),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 年),故 A 项正确。答案:A61954 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 , “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54 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 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 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材料中将“为、
7、时、应、得、其、凡”等字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故 C 项正确。答案:C7 “一五”期间, “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解析:“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 ,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落后的地方,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故 A
8、 项正确。答案:A48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解析: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
9、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 D 项错误。答案:B9(2018河北唐山模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C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解析:1956 年中苏关系尚未恶化,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 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工业化的同时应当注重农民的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苏联农业化问题,故
10、 D 项错误。答案:C10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这是 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 ( )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解析: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5发展水平相脱离,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11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 131 个会员国中,一共有 76 票赞成,17 票弃权,35 票反对,这使中
11、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 )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解析: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 C 项正确。答案:C121970 年 6 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这种做法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解析:1977 年恢复高考,故 A 项错
12、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 3 个月里,同 11 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8 个月后建交国达到 17 个,此后直到 1955 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 5 个,达到 22 个,其中包括 5 个北欧、中欧国家和 5 个亚洲国家。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
13、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6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材料三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
14、体” 、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
15、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6 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11 分)解析:第(1)问,结合当时两极对峙的国际背景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分析原因。第(2)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再就是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第(3)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外交方针提出后给中国外交所带来的变化上比较概括分析。答案:(1)原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严重对立;中国“一边倒”
16、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限制;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冲击等。(2)目的:为“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7交封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3)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
17、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14(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 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 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1961 年宣布在 20 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 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
18、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7 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1956 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12 分)解析:须
19、围绕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这一核心问题得出结论;要概括出苏、中各自探索过程的特点,并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结论进行充分论证;对认识进行适当升华。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成到已经建成”三个阶段,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脱离本国实际8(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 1991 年解体;中国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拨乱反正,重新定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改革开放,立足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实现中
20、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答案:示例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阐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倾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模式,20世纪 50 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结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或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