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B )导 学 号 16502156A如鸟斯革(翅膀) 瓦当(筒瓦的头部) 昂嘴(斗拱中斜置的构件) B墁地(指砖、石) 戗兽(支撑斜脊的斜梁) 穹宇(穹隆,借指天空)C脊吻(像动物的嘴的装饰) 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小屋) 如翚斯飞(野鸡)D厢(厢房,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水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槛(栏杆)【解析】 墁:用砖、石等铺地面。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16502157如果说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非专门研究者不忍卒读,那这本二十四史人物故事恰好是了解历史的好门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2、景下,国与国的利益关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世界经济形势休戚相关。古语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推进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厂里的工程师小张才幡然悔悟,原来问题不是出在机器上,而是出在使用机器的方法上。这件核雕生动地表现了苏轼游赤壁的文学故事,所刻五人皆须眉毕现,如船篷、窗等也清晰可辨,说是鬼斧神工也不为过。A B C D【解析】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休戚相关:指彼此有相同的利害关系,祸福紧密关联。势在必行:形容某事迫於情势,非做不可。幡然悔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鬼斧神工:
3、形容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阅读本文节选片段,完成 36 题。 导 学 号 16502158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
4、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 ,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2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3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 “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
5、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C “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D运用“文法” ,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解析】 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4下列对“建筑的文章 ”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6、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D建筑的“文章”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解析】 “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 。5对文段开头第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这种文法 ”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B “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C “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 “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 ,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解析】 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 。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3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 。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在具体的建筑上体现为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