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东省临沂商城外国语学院 2018-2019 高一历史 3 月月考试题(满分 100,时间 60 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0 分)1.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薤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晦,可以美土朝。”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B. 动物肥料的严重不足C. 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 D.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 唐前期 130 多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 160 多项,分布于全国各地。灌溉工具除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外,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唐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还对唐代水利建设
2、和维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持。材料反映出,在唐朝A. .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B. 水利兴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C. 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D. 开始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3.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4.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A. 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 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
3、阶级的支持C. 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 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5. 据历史记载,明政府曾多次丈量土地,并编制成册,由于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关于鱼鳞图册表述正确的是A. 一种土地证,规定了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B. 成为古代政府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C. 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 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 洪武五年(1372 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序,并行以少长之礼”;雍正五年(1727 年),清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A.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4、 B. 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7. 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反映出汉代A. 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 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 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 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8.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5、.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2 -9.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材料说明中国的传统手工业A. 生产经营具有家族性特征 B. 生产者利益得到政府保护C. 技术传承具有明显封闭性 D. 体现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10.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 年)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6、 3400 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11.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2.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A.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 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 政
7、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13.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14.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 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 和奖励发展农业生
8、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 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 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A. A B. B C. C D. D15. 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永乐三年(1405 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1402 年即位)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A.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B. 明清时期唯一的对
9、外贸易方式C. 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D. 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3 -16. 有学者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17. 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A. 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 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C.
10、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 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18. 1608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 16 艘船,8 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19. 16 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 40 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
11、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A. 殖民扩张的野心 B. 商业立国的理念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20. 17 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从而引发了英荷战争。主要是由于该条例A. 打击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 B. 禁止荷兰进行海外贸易活动C. 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D. 威胁到荷兰的领海安全21. 历史上曾有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等“公司”。对于这些“公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2、A. 是特权贸易公司,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B. 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C. 兴起于地理大发现,衰落于自由贸易时代 D. 是工业资本的代表,有国家资本主义属性22. 公元前 500 年左右,古希腊学者狄米斯托克利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以下史实跟材料观点比较贴切的是A. 1517 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海洋国家崛起的世纪,中国恰在此时形成了封闭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海洋政策B. 1588 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一跃成为海上强国C.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维护封建专制的同时,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D. 18 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扩张和海上霸权是成
13、就霸业的重要因素23. 1624 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 1624 年的垄断法,那么“18 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4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 垄断法导致英国工业革命爆发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24. 176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1785 年蒸汽机用于棉纺厂,1789 年用于织布厂,1793 年用于毛纺厂。由此可知A. 蒸汽机技术得到不断改进 B. 工业革命基本上已经完成C. 新动力技术逐渐得到认可 D. 英国城市
14、化进程全面加速25.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表明A.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 B.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C.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26.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前提是A. 英国经济的急剧衰退 B.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C. 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有重大进展 D.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27.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
15、870 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A.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B. 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 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28.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上日益形成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农矿业生产国。该学者意在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A.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形成了世界分工的基本格局C. 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矛盾 D. 扩大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29.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6、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石油、汽车等工业部门中,相继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垄斯组织的出现A. 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B. 促使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 说明科学和技术开始结合 D. 反映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30. 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A. 新航路开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0 分)31.(20 分)阅读材料
17、,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三: 15001800 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5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
18、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1 分)该模式产生于何时?(1 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6 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8 分)32.(20 分)世界市场,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其形成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领域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9、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1897 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年)即位 60 周年发表专号,对 60 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 60 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 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
20、航路缩短了 4 000 英里。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对当时欧洲社会的转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分)(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 分)(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6 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 分)- 6 -临沂三中 2018 级下学期月考 1答案和解析【
21、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 D 2. A 3. A 4. A 5. B 6. B 7. C8. D 9. C 10. B 11. B 12. A 13. D 14. A15. A 16. C 17. D 18. D 19. B 20. A 21. D22. D 23. B 24. C 25. A 26. B 27. A 28. B29. D 30. C二非选择题 40 分31. (1)小农经济(1 分); 春秋战国(1 分)。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 分)(2)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交纳赋税)
2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6 分) (3)出现了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或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8 分) 32. (1)转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 分)市场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 分)(2)重大事件:两次工业革命。(2 分)影响: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分)(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6 分)(4)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