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测试题6(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 资源ID:1104742       资源大小:889.4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测试题6(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1、1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欲使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Mg2+、K +、Cl 、NO 3 、SO 42 , (除去水电离出的微量 H+和OH 外)不含其它离子,在蒸馏水中应加入( )AAgCl、K 2CO3、MgSO 4 BNa 2SO4、Mg(OH) 2、KClCMgCl 2、KNO 3、K 2SO4 DAgNO 3、KCl、MgSO 42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的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气体所含分子个数之比。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 N2,CO,HCl,将其依次通过 KHCO3溶液和灼热的 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设各步反应均充分),再通过足量的

    2、NaOH 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剩余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则可推断该混合气体中( )A一定有 N2和 CO,肯定无 HCl B 一定有 N2 和 CO,可能有 HClC一定有 CO,HCl 和 N2 D一定有 CO,可能有 HCl 和 N2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4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两种方法均正确的是( )A白酒和白醋:闻气味或加入小苏打B氢气和氮气:点燃或观察颜色C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灼烧或滴加硫酸锌溶液D氧气和二氧化碳:滴加酚酞溶液或伸入燃着的木条5一些食物的近似 pH 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A鸡蛋清和牛奶显碱性 B苹果汁和

    3、葡萄汁显酸性C苹果汁比葡萄汁的酸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和苹果汁6下列现象与物质状态变化的联系正确的是( )A冬天从嘴里呼出的“白气”汽化 B电流过大时,电路中保险丝熔断熔化 C湿衣服晾干升华 D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凝固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通入 CO2后溶液变红,说明 CO2气体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B铁桶能用来盛氢氧化钠溶液,也能用来盛放稀盐酸C熟石灰涂在墙壁表面后变硬,原因是熟石灰与 CO2反应生成了坚硬的碳酸钙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能用浓硫酸干燥所有气体8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

    4、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9下列应用、对应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 3 CaO+CO2 分解反应B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NaHC0 3+2HCl=2NaCl+H2O+CO2 复分解反应C比较铁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Fe+2AgN0 3=Fe(N03)2 +2Ag 置换反应D拉瓦锡测定空气的成分 4P+50 2 2P2O5 化合反应10下图中,四圆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种溶液,两圆的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下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甲 乙 丙 丁A Na2CO3 H2SO4 BaCl2 紫色石蕊B (NH4)2SO4

    5、NaOH Ba(NO3)2 无色酚酞C K2CO3 HCl Ba(OH)2 紫色石蕊D HCl Na2CO3 AgNO3 无色酚酞311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下列化肥不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 4NO3 BKNO 3 CKH 2PO4 D(NH 4)2HPO412碱石灰是 NaOH 与 CaO 的混合物,取一定量露置于空气中部分变质的碱石灰,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所得物质成分可能是( )选项 A B C D滤液中的溶质 NaOH、Na 2CO3 Na2CO3 NaOH、Ca(OH) 2 NaOH滤渣 CaCO3、Ca(OH) 2 CaCO3 CaCO3、Ca(OH

    6、) 2 Ca(OH) 2AA BB CC DD二、填空题1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两个有关干冰的有趣实验,如下图所示:(1)实验一玻璃杯 C 中的现象是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实验二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所具有的性质的是_;上层脱脂棉燃烧,说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Na 2O2)发生了放热反应,并产生了一种气体,该气体是_。14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首先看到铁锈溶解,溶液呈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儿,又看到溶液中有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5同学们利用假期外出旅游。(1)随身携带轻便而不易碎的塑料瓶。塑料属于_(填序号) 。金属材料 天然

    7、材料 合成材料(2)购买的“自热米饭”的加热原理是:生石灰与水反应能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16请从 H、C、O、N、Ca 中选择合适元素组成符合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写出: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4三、推断题17在盛有无色 Ba(OH)2溶液的试管里逐一加入 A、B、C 三种溶液,依次发生下例实验现象:若 A、B、C 可从硫酸、盐酸和氯化铜三种溶液中选择,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并写出A、B、C 及蓝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化学式:A_、B_、C_、蓝色沉淀_、白色沉淀_。18有一种纳米材料添加剂,由铝粉、氧化铝粉末、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添加剂的成分,化学学习

    8、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相关问题:(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_。(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则生成蓝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两种溶质是_。(3)取(2)中的滤渣于试管中,_,说明该添加剂中含有氧化铝粉末。四、实验题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试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的名称是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但该装置需要做适当的改进,其做法是_,高锰酸钾属于_类物质(填“酸”“碱” “盐”或“氧化

    9、物”)。(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纯净的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常选用发生装置 B 或 F,F 与 B 相比较,其优点是_。(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5选用的收集装置一般是_。若要证明实验室制取 CO2后的废液呈酸性,不可取的实验方法是_(填字母)。a滴加紫色石蕊 b加入石灰石 c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d加入铜粉20某气体由 H2、CO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气体的组成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该气体由什么物质组成?【提出假设】猜 想 : 只 有 氢 气 ;猜 想 : 只 有 一 氧 化 碳 ;猜 想 : ;【提供信息】由 H2、CO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气体能在氧气中安

    10、静地燃烧。【设计实验】将该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 A、B,根据装置 A、B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来推测该气体的组成。【现象与结论】现象 结论. 装置 A 质量增加, 装置 B 质量无变化 猜想成立. 装置 A 质量,装置 B 质量增加 猜想成立. 装置 A 质量增加,装置 B 质量 猜想成立【分析讨论】(1)装置 A 质量增加,说明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元素;装置 B 质量增加,说明该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生成,推知该气体成分中一定含有元素。(2)装置 A 中浓硫酸的作用。【反思】若某纯净物完全燃烧,将其产物依次通过该套实验装置 A、装置 B,发现装置A、B

    11、 的质量都增加了,则该纯净物可能是(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6五、计算题21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草木灰中几乎含有植物体内所有的矿质元素。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干木柴烧出来的草木灰 pH 值为 12 左右且无任何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取来干木柴燃烧后产生的草木灰 69g,并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进行反应。实验过程中的 pH 图像如图所示,求:(1)当溶液为中性时,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 g。(2)计算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参考答案1C【解析】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据此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A、AgCl 难溶于水

    12、,在蒸馏水中加入 AgCl,溶液中不存在 Cl ,故选项错误;B、Mg(OH) 2难溶于水,在蒸馏水中加入 Mg(OH) 2,溶液中不存在 Mg2+,故选项错误;C、MgCl 2、KNO 3、K 2SO4均易溶于水,在蒸馏水中加入上述物质,溶液中含有大量的Mg2+,K +,Cl ,NO 3 ,SO 42 ,故选项正确;D、AgNO 3、KCl 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不能大量共存,溶液中不存在 Cl ,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2B 【解析】 试题分析:混合气体中可

    13、能含有 N2,CO,HCl,将其依次通过 KHCO3溶液和灼热的 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一定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通过足量的 NaOH 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说明通过的气体总含有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气体,第一步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消耗,或混合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剩余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一定含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故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N2 和 CO,可能有 HCl,答案选择 B 考点: 物质成分的推断 3B【解析】A、酒精灯不能对点,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正确;C

    14、、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错误;D、向试管中添加固体药品时应该做到一平二放三慢竖,错误。故选 B。4A【解析】试题分析:氢气和氮气均是无色气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来鉴别,B 错误;黄金和黄铜中滴加硫酸锌溶液均无任何现象,C 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酚酞变色,D 错误。故选2A。考点:物质的鉴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鸡蛋清的 PH 值大于 7,属于碱性物质,但是牛奶的 PH 值小于 7,属于酸性。故选 A.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6B【解析】A. 冬天从嘴里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水滴而出现白雾;B. 电流过大时,电路中保险丝由于产生热量多,温度升高

    15、,而使金属熔化,断裂;是熔化 ; C. 湿衣服晾干是液态水吸热变成水蒸气,是气化,固体物质吸热直接变成气体叫升华 D. 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凝固,选 B7C【解析】试题分析:在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通入 CO2后溶液变红,是 CO2气体和水反应变成的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铁桶能用来盛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来盛放稀盐酸,因为金属能够和酸发生反应;熟石灰涂在墙壁表面后变硬,原因是熟石灰与 CO2反应生成了坚硬的碳酸钙;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是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所有气体氨气,因为氨气具有碱性。故选 C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8C【解析】试题分析: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

    16、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A干冰能升华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的性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故答案选择 C考点:物质的性质的分类9C【解析】3【详解】A、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正确的

    17、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故选项错误;C、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Fe+2AgNO3Fe(NO 3) 2+2Ag,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的反应原理是:2Hg+O 2 2HgO,故选项错误故选 C。【点睛】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10C【解析】试题分析:A. Na2CO3与 H2SO4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Na 2CO3会与 BaCl2产生白色沉淀;H2S

    18、O4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正确。B.(NH 4)2SO4与 NaOH 会产生氨气体;(NH 4)2SO4与 Ba(NO3)2产生白色沉淀;Ba(NO 3)2与无色酚酞混合,无明显颜色变化。NaOH 遇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正确。C. K2CO3与 HCl 混合产生气体,K 2CO3与 Ba(OH)2产生白色沉淀;HCl 与 Ba(OH)2混合物任何现象发生。HCl 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错误。D. HCl 与 Na2CO3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HCl 与 AgNO3产生白色沉淀;Na 2CO3遇无色酚酞变为红色。正确。考点:考查溶液混合时反应现象的关系的知识。11A【解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

    19、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A、NH 4NO3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B、KNO 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C、KH 2PO4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D、 (NH 4) 2H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12C4【解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变质,氧化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由于是部分变质的碱石灰,加水后,氧化钙全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可以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当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反应,溶液中只有 NaOH,滤渣中只有 CaCO

    20、3;当碳酸钠过量,溶液中有 NaOH 和 Na2CO3,滤渣中只有 CaCO3;当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有 NaOH 和 Ca(OH) 2,滤渣中只有 CaCO3(或CaCO3、Ca(OH) 2,因为 Ca(OH) 2微溶) ;故选:C【点评】氧化钙与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氢氧化钠都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同时氢氧化钙又可以与碳酸钠反应,还要注意过量分析本题较难13 红色逐渐消失,溶液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Ca(OH)2+CO2=CaCO3+H 2O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氧气【解析】 (1)酚酞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红,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

    21、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浓度减小,碱性减弱,故红色逐渐消失。因为干冰吸热,使澄清石灰水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大,故又变澄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 2O(2)实验二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所具有的性质的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14黄;Fe 2O3+6HCl2 FeCl 3+3H2O;无色气泡产生;Fe+2HClFeCl 2+H2【解析】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 3+3H2O;当铁锈完全反应后盐酸继续与铁反应生成氢气,因此看到有气泡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 2

    22、+H2;【点评】本题考查酸的基础知识,应熟练掌握15 CaO+H 2O= Ca(OH)2【解析】 (1)塑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属于合成材料;(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 2O=Ca(OH)2。点睛:合成材料主要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三大合成材料。16 CO 2Ca(OH)2【解析】(1)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其化学式:CO 2;(2)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5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 2。17 CuCl 2HClH2SO4Cu(OH)2BaSO4【解析】根据 A、B、C 可从硫酸、盐酸和氯化铜三种溶液中选择,可以根据复

    23、分解反应的特点和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判断 A、B、C 的组成由我们学过的知识和题目的信息可知:蓝色沉淀一定是氢氧化铜,因此 A 是氯化铜;加入 B 沉淀溶解可知,B 是盐酸;因为原溶液中有钡离子,硫酸钡是白色沉淀,因此 C 是硫酸故答案为:A:CuCl 2 B:HCl C:H 2SO4 Cu(OH) 2 BaSO4点睛: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是找题眼,物质颜色、用途等,然后结合转化关系,利用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进行推断,最后再将推断的结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中物质间的关系。18 铝粉、铜粉 。Cu+2AgNO 3=Cu(NO 3) 2+2Ag 。硝酸铜、硝酸铝 。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溶解 ,【

    24、解析】【详解】(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说明添加剂中含有铜,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添加剂中含有铝,因此添加剂中一定含有铝粉、铜粉;(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蓝色溶液,说明铝完全反应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则生成蓝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 3Cu(NO 3) 22Ag;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两种溶质是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的硝酸铜与铝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铝。 (3)取(2)中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溶解,是因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铝和水,说明该添加剂中含有氧化铝粉末。【点睛

    25、】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9 长颈漏斗试管口加一团棉花盐 Zn+H2SO4 ZnSO4+H2可以控制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Dcd【解析】(1) 根据常见仪器解答;(2) 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解答;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解答;(3) 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解答;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解答;(4) 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溶解性分析解答;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酚酞试液变不变色,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与铜反应解6答。(1)由图示可知,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

    26、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该装置需要做适当的改进,其做法是: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高锰酸钾是由金属和酸根组成的,属于盐。(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纯净的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常选用发生装置 B或 F,F 与 B 相比较,其优点是通过推动和拉动活塞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选用的收集装置一般是 D。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酚酞试液变不变色,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与铜反应,不可取的实验方法是 cd。20猜想:氢气与一氧

    27、化碳的混合物(写化学式也可,下同) ,表格:猜想 无变化 增加分析:(1)水 氢 二氧化碳 碳(2)吸水(若“干燥”不得分)反思:甲烷(乙醇、甲醇等) 【解析】分析:提出假设猜想:根据 H2、CO 两种气体的组合方式回答现象与结论根据氢气和一氧化碳的燃烧产物,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的性质回答分析讨论(1)浓硫酸的吸水性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的性质,以及水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回答(2)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判断反思根据燃烧产物中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则原气体中必然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回答解答:解:提出假设猜想:根据 H2、CO 两种气体的组合方式,共有三

    28、种可能:只有氢气;只有一氧化碳;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物现象与结论浓硫酸有吸水性,能吸收燃烧生成的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以吸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装置 A 质量增加,装置 B 质量无变化,说明只生成了水,则猜想正确;猜想成立,会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装置 A 质量无变化,装置 B 质量增加;如猜想成立,则装置 A 质量增加,装置 B 质量增加分析讨论(1)浓硫酸有吸水性,能吸收燃烧生成的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以吸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装置 A 质量增加,说明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7水,水中的氧元素可来自氧气,

    29、但氢元素定来自气体;装置 B 质量增加,说明该气体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必然来自气体(2)浓硫酸有吸水性,能吸收燃烧生成的水,从而进一步判断气体的成分反思燃烧产物中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燃物中必然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如甲烷、乙醇、甲醇等故答案为:猜想: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写化学式也可,下同)表格: 现象 结论装置 A 质量增加,装置 B 质量无变化 猜想成立装置 A 质量无变化,装置 B 质量增加 猜想成立装置 A 质量增加,装置 B 质量增加 猜想成立分析:(1)水;氢;二氧化碳;碳;(2)吸水(若“干燥”不得分)反思:甲烷(乙醇、甲醇等)21 (1)365;(2)10%【解析】 (1)根据图像得,当溶液为中性时,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 365g。(2)设参加反应的 HCl 的质量为 x。 K2CO3 2HCl=2KCl CO 2 + H 2O138 73 69g x138769gx=36.5g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10%。36.510%g8


    注意事项

    本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测试题6(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outsidejudge26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